“教”作“使,让”讲时,中古是读平声的 。我们举几个“教”字作“使,让”讲读平声的用例 。比如唐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七绝诗,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将”作“将领,将军”讲,读去声,属仄;“龙城”“飞将”分别用汉将卫青、李广的典故 。“教”作“使,让”讲,属平 。又如五代欧阳炯的《渔父》:“摆脱尘机上钓船,免教荣辱有流年 。”这里“教”也是平声 。还有宋柳永《小石调·法曲献仙音》下片:“早是乍清减,别后忍教愁寂 。”欧阳修《鹊桥仙》下片:“多应天意不教长,恁恐把、欢娱容易 。”苏轼《西江月》下片:“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程过《满江红·梅》下片:“便好折来和血戴,莫教酒醒随风落 。”周邦彦《法曲献仙音》下片:“待花前月下,见了不教归去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下片:“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张炎《清平乐》下片:“暗教愁损兰成 。”按:兰成,南朝诗人庾信小名 。晏几道《虞美人》下片:“罗衣着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 。”以上这些例子中,“教”字作“使,让”之意,中古均读平声,而“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只能是仄声,所以杜牧诗的这个“教”字就不能作“使,让”的意思讲 。
有人把这个“教”理解为“使,让”,不但不能把杜牧跟友人韩绰戏谑、调侃的语气传达出来,也不符合上下文的音义,而且也不能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因为在中古时代“教”表达这个意思,也应该读平声 。
那么什么时候“教”字读去声呢?当它作“教育,教导,教诲”和名词义“教育,教化”等意思的时候读去声 。例如《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郑玄注:“言为之善者,则后人乐仿效 。”陆德明音义:“善教,如字 。一本作学,胡孝反 。”既然读如字,结合《玉篇》注音就可以知道,它应该读去声 。
由此来看,全句中,“玉人”是指歌伎,是“教”的宾语,诗中提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施行“教”这个动作行为的人,当然是杜牧的朋友韩绰,杜牧给省略掉了,没有让他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 。而作去声读的“教”字,其意思是教导、教诲、指导 。这里出现的“教”字,实际是个比较文雅、庄重的词语,它含有“教诲而使人感化”的意思 。
杜牧的“玉人何处教吹箫”一句,我们可以理解为“韩绰你在哪里指教美人去吹箫呢”?考虑到韩绰在扬州当地的场合,作者却用“教”这个色彩比较文雅、庄重的词儿,明显带有戏谑、玩笑、调侃的语气,此诗句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既幽默诙谐又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亲昵、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彼此的宽慰 。
“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字
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这是一首首句为仄起平收的七言律诗 。有人曾指出,此诗格律谨严 。仔细分析一下,首联对句“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平仄格式是“(见图1)平(见图2)仄仄平平”(此处外加“〇”者,表示可平可仄) 。而“思华年”中的“思”,就只能读成仄声 。按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见图1)平(见图2)仄仄平平”中,第五个字必须是仄声 。如果改成平声,整句就成了“(见图1)平(见图2)仄平平平” 。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即是“三平调”,这是在近体诗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是只会在古风中出现的特有句式 。因此,“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只能读去声,不能读平声 。
- 芹菜炒香干怎么做好吃
- 牛初乳真的好吗 亨氏牛初乳怎么样好喝吗
- 咖啡机有异味怎么去除
- 水养绿萝叶子发黄怎么回事要怎么解决
- 解决青菜头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 红掌花怎么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巴塔哥尼亚和始祖鸟的保暖内衣怎么样?
- 文竹怎么修剪方法是什么
- 芦荟摆放家里禁忌怎么摆好
- 云竹怎么养才粗壮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