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怎么读姓 兹怎么读出来( 五 )


然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思”只读平声,不读去声;《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都只注为sī,而不是sì 。人们很容易把这个“思”误读为平声,理解为“思念,追忆”,一些诗词注释本也出现过这一误会 。
我们曾经查阅了二十来种收有《锦瑟》诗的注释本,对“思”字的处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不注释,大约是认为“思”字古今用法相同,读平声,意为“思念,追忆” 。二是只释义,不注音 。据其释义,也是理解为“思念,追忆”;不注音,则也是读成平声 。例如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思华年:回忆青少年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柱’,弦的支柱,每弦有一柱 。‘华年’,少年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年近五十,因瑟的弦柱之数触起华年之思 。”三是注成去声 。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小组《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柱:弦的支柱,每根弦有一个支柱 。思:读sì(寺) 。华年:盛年 。”安徽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选注《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柱:系弦的支柱 。思:在此应变读去声,思念、追忆的意思 。华年:盛年往事,这里犹说年华身世 。”我们认为,把“思”注成去声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理解为“思念,追忆”则是不对的 。因为“思”作“思念,追忆”讲的时候读平声,不读去声 。
在古代,“思”的平声一读是常见读音 。义为思考、考虑;引申为怀念、想念 。《广韵》平声之韵:“思,思念也 。息兹切 。”可以为证 。由这个“思”分别发展出三个意思,都读去声:
第一个意思是考虑问题既周密深入而又敏捷,这里“思”为形容词 。比如《尚书·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 。”陆德明《经典释文》:“思,息嗣反,又如字 。下同 。”孔颖达疏:“言昔日在于帝号尧之时也,此尧身智无不知聪也,神无不见明也 。以此聪明之神智,足可以经纬天地,即文也;又神智之运,深敏于机谋,即思也 。聪明文思,即其圣性行之于外,无不备知 。”可见“思”指的是“神智之运,深敏于机谋” 。《经典释文》注的“下同”,是说《尧典》下文“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的“思”也可以读去声 。这个“思”也是形容词 。旧题孔安国传:“钦,敬也 。言尧放上世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 。”据此,“钦,明,文,思”是形容词性的并列结构,作“安安”的主语 。《经典释文》:“钦明文思,马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 。”马融以“道德纯备”释“思”,是解释“思”的深层含义,“道德纯备”是“思”的结果 。作为词义,还是指考虑问题既周密深入而又敏捷 。孔颖达疏引郑玄:“敬事节用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虑深通敏谓之思 。”揭示了读去声的“思”跟作“思考,考虑”讲、读平声的“思”词义上的关系 。
第二个意思是对外界所作的考虑或考虑的结果,思想、想法、念头、意思等,这时候的“思”作名词 。比如《诗经·唐风·蟋蟀·序》:“本其风俗,忧深思远 。”《经典释文》:“思远,息嗣反 。”孔颖达疏:“其忧念深,思虑远也 。”又比如《元曲选·桃花女》二折:“如今桃花女甚有意思 。”音释:“思,去声 。”
第三个意思是因感于外界而内心哀愁,愁怨,这个意思的时候“思”是作动词 。比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郑笺:“器之易盈而不盈者,志在辅佐君子,忧思深也 。”《经典释文》:“忧思,息吏反 。下‘忧思’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尔雅·释训》:“哀哀,凄凄,怀报德也 。”郭璞注:“悲苦征役,思所生也 。”《经典释文》:“思,息嗣反,郭音如字 。”郭璞注中的“思”本是“怀念,想念”的意思,所以陆德明说“郭音如字”;但陆氏以为,据正文文义,“思”当训为愁思,所以注成息嗣反,“思所生”即为父母担忧,“所生”是作“思”的宾语 。他是借郭注表达自己对经文的理解 。这一例说明,读去声的“思”也可以带宾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