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风水宝地 万山图风水宝地( 三 )


观音,是梵文“阿缚卢积低湿伐罗”意译的简称,本应译为“观世音”,但在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而略成观音 。唐玄奘(即《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在翻译《心经》时又将其改译为观自在 。不过,现在人们多不用玄类的这种译名 。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为广化众生,能示现种种形象,名为“普门示现” 。她大慈大悲,众生如遇危难,只要诵念一声“观音菩萨”,她就能观声而火速前往拯救,为民解脱苦难 。她的特异功能就是能观察声音,也就是说,对世间发出的声音她不是凭感觉器官耳朵去听,而是用视觉器官眼睛去观看,故称观世音菩萨 。这三尊菩萨塑像端庄大方,慈祥动人 。

石山风水宝地 万山图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大文殊殿
这是显通寺中轴线上的第二座殿宇 。该殿深宽各五间,单檐歇山顶,背面加抱厦三间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按老百姓的话说,五台山就是文殊的家 。因此,五台山的寺院中大都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 。五台山从前叫五峰山,寸草不生,赤地千里,炎热难挡 。据传说,一日,文殊菩萨乘祥云路经五峰山,按正云头,细加观看,见这里五峰擎天,万山簪拥,实乃风水宝地,只可惜炎热难挡,众生受难,于是,她便选五峰山为道场,要凭自己的智慧,借东海龙王之水来浇灭五峰之炎热,好让方圆几百里之内的芸芸众生有一个清净舒适的生存环境 。她正这么想的时候,不料东海龙王正好前来请她去龙宫讲经 。于是她暂人龙宫,在讲经数日之后,想方设法向东海龙王借来一块歇龙石,一下子,五峰山炎热顿消,气候变得清凉宜人了,五峰山遂取名为清凉山 。为保清凉永存、百姓安居乐业,文殊菩萨便将这块歇龙石安放在了现在中台顶后面的清凉寺中 。她原以为东海龙王宝贝多的是,少了这一宝如失九牛一毛,实在也算不了什么损失 。不想,五位龙子布雨归来,不见了供他们休息的歇龙石,一怒之下腾云而来,只用龙尾一扫,就把高高的五峰山的五座山顶扫成了五座平台,清凉山也从此更名为五台山 。东海龙王的第五龙子受文殊菩萨的教化,说服了几位兄长,不仅没取走那块歇龙石,而且从此皈依佛门,协助文殊菩萨护卫这方佛国净土,成了受人分外尊重的龙王菩萨 。那歇龙石改名为清凉石,一直保留至今 。从此,文殊菩萨就长住于五台山,自然这里也就成了她的道场 。

石山风水宝地 万山图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既是每座寺院的主要建筑,又是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大殿 。“大雄”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意为“一切无畏”的“大勇士” 。
此殿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历代都有修葺 。目前这座大雄宝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 。大殿明七暗三,面宽34.4米,进深21米,占地667平方米 。上为四阿顶,下为四出廊,四周立有108根高擎粗壮的木柱,气宇轩昂 。前置前檐抱厦,雕梁画栋,巍峨壮观,是五台山从古迄今最大的一座大雄宝殿 。殿的前檐柱上有两副木刻对联 。一联为:“跨五大洲雄立宇宙,越三界天出离世界 。”一方面说明该大殿之建筑不仅在全世界,乃至宇宙间也可称雄,另一方面盛赞佛法超越三界天而无量无边 。另一副木刻对联为:“锦绣云峰法轮常转,胜境清凉佛量无疆 。”
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真如权应”木匾一块,蓝底金字,圆润潇洒,堪称是书法精妙的一块牌匾 。另有一块木匾是该大殿建成后光绪皇帝亲笔题写的“钦福铭恩”,其色泽大小与上匾相同 。殿内香烟缭绕,静穆庄严 。佛坛上并列着三尊高大的金色佛像 。中间是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他神态安详地端坐于莲台上,手作说法状,头上有肉髻、螺发,双耳垂肩,眉目修长 。什么是“娑婆世界”?这是一个佛教用语,梵文 。娑婆,汉语意为“堪忍” 。娑婆世界,意即“堪忍世界” 。佛教认为,我们人世间所处的世界充满了不堪忍受的苦难,释迦牟尼所以缔造佛教就是为了解除娑婆世界的一切苦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