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天马峰( 三 )


置身于高山岩岩之境,感悟人生本质和宇宙精神,领会时间与永恒的往复循环,实为巨峰“转山”之旅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在对自然与文化奥义的悉心体证之中,或可接获万方神灵的加持,缘此而生成“夫人合一”的高峰体验 。

风水天马峰

文章插图
铁瓦殿建筑形态和基本格局
巨峰的三教台,是有其历史的事实背景的 。三教台不仅仅是人们的主观想象 。

风水天马峰

文章插图
巨峰三教图
读经台 。

风水天马峰

文章插图
读经台
大海尚可观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置身身海拔800米的高度上,与山海共呼吸 。从这儿瞻望巨峰,既远在天边,亦近在咫尺,像一个伟大的朋友那样发出深沉的召唤 。于是,耳畔响起长春真人邱处机的诗作:“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俦 。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 。”感同身受,诚哉斯言 。

风水天马峰

文章插图
观海
巨峰环线有八卦门 。崂山巨峰经大自然亿万年精心雕琢而就,灿烂文化历华夏民族五千载辉煌沉淀而成,不知是古代先贤尊从天意而创《易》,还是造化之神天遂人意而塑山,令世人惊叹的是,巨峰自然布局竟然与中国古老传统哲学达到完美无缺的吻合;六个自然山口与正南方的朱雀石(朱雀为火,位于正南方,正是“离”位)、正北方的原泉(玄武为水,坎为水,居于正北方)构成了以主峰为中心的《周易》布局 。
东南方的山口山风强劲,正是巽位(巽为风,居东南);位于正东方的山口林涛轰响,状似雷鸣,正应了震位之意(震为雷,居东方);位于东北角的山口道路险峻,层岭叠嶂无疑属于艮位(艮为山,居东北方);位于西北方的山口高陡难越,攀若登天堪称乾位(乾为天,居西北方);正西方的山口必以跨桥而过方得环行,正应了兑位之意(兑为泽,居西方);西南方的山口凉风习习,阴气厚重,恰恰符合坤门的属位(坤为太阴,坤为地,居西南方) 。
登巨峰瞰诸山,位于主峰左侧的灵旗峰宛如巨龙腾空,而右侧的比高崮恰似白虎雄峙 。不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方秩无差,而且朝拜者如云,毕恭毕敬,意客者还施,彬彬有礼 。如此“天人合一”的自然造物实为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的杰作 。是鬼斧还是神工?惟有览后升华的精神境界方能体味 。

风水天马峰

文章插图
八卦门位置
崂山之“穴”的成因 。这块巨石原来在山坡的较高处,冰川运动时被带动至此 。多次冰川活动将其翻转留置,形成石穴 。其下部还留有一些流水冲刷过的痕迹 。

风水天马峰

文章插图
崂山之“穴”
崂山之“石”,一块石头立于另一巨石之上,称作“漂砾”,是古冰川搬运而来的 。冰川融化时,漂砾轻缓地落下,因此可以呈现上大下小之状 。

风水天马峰

文章插图
劳山之“石”:飘砾
崂山之“洞,崂山有许多的花岗岩叠加石洞,多是冰川拖动后在冰消期形成的 。这块巨石原是自然碑的一部分,经冻融松动而被移动至此,形成石洞 。由于石块的下落十分轻缓,所以其支撑部位的接触面基本完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