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沧州段沿线共有物质文化遗产176处,其中国保单位8处、省保单位8处 。沧州市对运河两岸文物建立保护名录,开展了运河标注行动,除连镇谢家坝,还对泊头清真寺、吴桥澜阳书院、青县给水所等重点文保单位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运河沿岸“散乱污”企业全部清零,核心监控区400多个村全部实现生活污水管控 。
历史上各朝代常年治水,让大运河利国利民、免生水患 。大运河与捷地减河交汇处,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水利枢纽,用来调节丰水期大运河水量 。明弘治年间在减河上口建设桥闸,“龙骨石”至今整齐可见;清乾隆年间改闸为坝,皇帝三赴沧州亲力亲为,以诗文记录在御碑上,依此建设的御碑苑景区成为大运河的核心景观;民国时期捷地分洪闸启闭机全部采用德国设备,虽闲置多年,仍能灵活运行 。如今,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文物遗存依次叠加,保存完好,把前人变水患为水利的决心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随着文物考古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批珍贵文物也展现在世人面前 。2021年1月,大运河泊头市区段清淤时,一艘长约15米、宽约3米的明代货船重见天日 。同年底,沧州市区紧邻大运河一处工地又发现一艘宋金时期沉船,发掘出土了陶器、铜钱、瓷器和石锚等物品 。据2006年河北省运河文物资源调查,大运河沧州段共发现沉船点27处,均在现河道内,年代从宋金至民国,所发现的多数是运输瓷器、食盐、油、粮食等载重货船 。沧州市将在运河边建设一座古船博物馆,让沉船拥有永久栖身之所 。
沧州市博物馆中的“河北大运河文化展”特色鲜明,馆藏丰富 。1973年市区张家坟村出土的明代高官朝服、1998年东光县金代沉船出土的一荮瓷碗、2001年文庙东金街出土的瓷器、市区运河东岸出土的“丰成馆”字款组瓷……一件件数百年前的文物,记录着沧州运河文化的繁荣,不少参观者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
传承:将记忆映入眼帘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沧州建州,命名为沧 。明洪武二年(1369年),沧州州治移至长芦镇,也就是今天的沧州市区,海盐和漕运造就了沧州500年繁荣 。曾经出土宋金时期沉船的地方叫南川楼村,距离运河只有几十米,在宋代是繁华的运河码头 。南川楼村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明代这里有一座南川楼 。
沧州市运河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孔德轩介绍,南川楼是运河名楼,1532年由长芦盐运使郭五常主持建造,这座官办建筑只延续了100多年,在清初的战火中便夷为废墟 。关于南川楼的记载,史料中只有寥寥数语,它的样貌也只能在文人墨客的诗句中大致构想 。但南川楼作为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是老沧州抹不去的历史记忆 。
过去的南川楼村是典型的城中村,房舍破旧,街道狭窄,私搭乱建普遍,村子仿佛迷宫一般 。2021年,南川楼片区拆除了826户民房,居民全部安置到楼房,取而代之的是复建的南川楼和朗吟楼 。新的南川楼四面出抱厦,重檐攒尖顶,珠帘画栋,飞檐翘角,沥粉贴金 。距离它200米之遥,新的朗吟楼也拔地而起 。史料记载,朗吟楼建造于明嘉靖年间,存续于清道光时期 。两楼依偎在大运河臂弯,像两位返老还童的长者,诉说着往事,乐享着新生 。
大运河畔,还有不少静默“讲述者”传承着记忆 。在南川楼片区,始建于1921年的面粉厂小楼,见证了民族工业的黄金十年,也经历了日本人的袭扰霸占;1940年建设的津浦铁路给水所和日本人移栽的杨树,目睹了侵华日军南下的铁蹄;20世纪50年代初建设的沧州地委小剧场,仿佛还洋溢着新中国红旗下的欢声笑语 。“这些辉煌的过去、灰暗的伤痛、红色的印记都得以保留 。”孔德轩说 。
- 高山风水宝地怎么看 高山最好的风水宝地在哪里
- 桂林风水宝地图片大全 桂林的风水宝地在哪里
- 世界上最大的生命体是什么?小蘑菇摘下了世界之最的桂冠
- 风水宝地是什么 众星捧月风水宝地
- 好风水宝地的明显特征 九曲来水风水宝地
- 石山风水宝地 万山图风水宝地
- 桃园结义时关羽年龄最大 为何做大哥的却是刘备
- 水浒传中宋江最大的克星竟不是方腊和高俅?
- 广西风水宝地留题公开 宾阳县各镇有名风水留题
- 东汉末年司马氏的兴起 成三国史上最大的赢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