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河怎么样 河马 风水



饮马河怎么样 河马 风水

文章插图
汾阳路上海音乐学院边上有个乐府琴馆,我下班回家总要经过,常进去坐坐喝茶听琴 。它是“文革”后第一个工商登记挂牌授琴的古琴馆,创办者路文生毕业于上音作曲指挥系 。琴馆后来几经迁址,搬到徐家汇附近,我去的次数就少了 。那天路过徐家汇,颇想念老路,就特为去看一下他,恰遇到他在晚上做一个关于斫琴的讲座,以加深琴馆学员们对古琴的全面了解 。我有缘一听,也受益匪浅 。
老路的优势是作曲系出身,对辨别声音、音律的基础好 。谈乐器制作也是围绕着发声的科学原理,基本没啥其他渲染,在斫琴细节心得上也没有展开 。我记得前几年琴馆曾请过一位过路上海的年轻斫琴师做讲座,当时扯到不少风水、易经之类,颇为玄乎,当然也不是说那年轻人全是瞎掰,只是多少有点耽于末节 。
老路介绍,斫琴讲究的无非是选材、挖腔、上漆,主要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发出符合古琴审美的声音 。选材古有“面桐底梓”之说,面板用桐木、底板用梓木 。说白了就是桐木密度小,木质松透易于发声,梓木稍密一点有利声音反弹,而古琴出音孔在底板,面桐底梓的制式对声音整体也可以有放有收,不致轻飘 。古虽有凤凰来栖青桐的传说,但现在做琴,面板一般更多是用杉木、松木 。这在元代《琅嬛记》中就有述:“雷威制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峨嵋,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妙过于桐 。”曾有琴友鼓吹纯用桐木做的“纯阳琴”如何如何牛掰,其实那是道听途说的瞎掰,宋·赵希鹄《洞天清壶录·古琴辨》早就判过:“底面俱用桐,谓之纯阳琴 。古无制,近世为之 。取其暮夜阴雨之际声不沉 。然必不能达远,盖声不实也 。”古人即使要做“纯阳琴”,也是以原木置于水中,自动浮于上的部位做面板,沉于下的部位做底板,“阳”中还是分“阴阳” 。而老路的心得是选面板和底板用材时,要配好鸳鸯,不管用什么料,两块料之间最好能有几个音能取得共振,这样做出来的琴发声就不会差 。
挖腔也很有讲究 。有斫琴师发明以腔体的深浅对应一弦到七弦的粗细 。老路提到,古琴上弦缠雁足,古制一二三四弦缠一足,五六七缠一足 。现代有人觉得一二三四弦粗,改为一二三弦缠一足,四五六七缠一足,以为平衡,实想当然耳 。五六七弦虽细,振动时力却更吃紧,古制自有道理 。挖腔亦不能自作聪明 。
上漆最费工夫 。面板底板合好后,要用麻布或葛布裹好,然后一道道上生漆,不仅为包装保护美观,也是为求得更好的声音 。宋朝时古琴审美基本确立,“四善九德”、“清微澹远”之类渐为标准 。裹布上漆胎都是为发声既能松透明亮又有所收抑,刚柔方圆互济,并产生古琴特有的“沉韵” 。灰胎古制是用生漆拌鹿角霜,鹿角霜是鹿角熬胶后剩下的骨质物粉碎成末,其质多有孔隙可以透音,琴音不致闷掉 。用一般瓦灰代替,品质就可想而知 。生漆是好东西,但极不易干,而且只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才能干透,非常难办 。老路费了很大劲建起了漆房,恒温恒湿 。他拿来一个用完后没放进漆房的装生漆的盒子,底部残留的生漆看似干了,细察内里还全是湿的 。生漆干后非常坚固,为保证漆胎和木材保持和谐,不致干透后扭曲,就需要很薄的一道道上漆胎 。上完一道,在漆房干透后打磨平,再上下一道 。这个最磨人,一张琴功成,快的也要一年左右,两年更好 。老路说他看到有的“厂琴”灰胎足有15mm厚,一望即知上完一道后根本不磨就再覆一道,至于是否干透更是天晓得 。虽然“断纹”是木材和漆胎结合后天长地久必会产生的现象,也成为“古”琴的审美之一,但现在常能看到做好没几年的琴就已断裂变形了 。而生漆、鹿角霜的选料,里面学问也多了去,同一个产地,山上拿的漆和山下拿的漆,价格相差就有好几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