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怎么读拼音 邑怎么读粤语( 二 )


从“山东汶上”写起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儒林外史》不仅用了如上“天下”“古今”的安排,而且作为一部以“江左”“淮南”为故事实际地域背景的小说,其正文(第二回)故事并未从描写的中心地江淮开始,反而从看来他并不熟悉的“近北的省份”——山东写起 。这样构思的原因何在呢?
对于《儒林外史》的作者要把周进写为山东汶上县人,陈美林先生早就注意到了 。他说:“‘楔子’中王冕曾经避难离开故乡诸暨去山东济南府,周进也正是济南府临州兖州府汶上县人 。”但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 。现在看来,吴敬梓如此用笔并非如《红楼梦》中写刘姥姥 。因为显然第二回山东周进、王举人等人及其故事有正文开头的作用,但全书已有了“楔子”,这个开头犹如接下来写广东范进的故事,就不再是过场或引子,而是正文居首的重要人物和情节,也就是《儒林外史》切入“天下”“古今”的入手处 。对于《儒林外史》来说,这一入手处放在“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是最恰当不过了 。其原因无他,只在“汶上”最适合于做话说“天下古今”之“儒林外史”的象征 。
历史上的山东汶上,是除鲁都曲阜之外,与《儒林外史》之“儒”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 。汶上春秋时期称中都,是孔子最初出仕为邑宰的地方,《史记·孔子世家》载:“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孔子家语·相鲁》中也有“孔子出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等较为详细的记载 。
由此可知,汶上曾是孔子“为政”牛刀初试之地,当年政绩突出,为“四方则之”的榜样,但在作者看来,如今这个“四方则之”的地方,却成了周进(士)、王举人、梅秀才一班“八股”先生的“天下”“古今”之变,“儒林”堕落,可胜叹哉!
这一寓意正与书中每对比周孔的古代以斥当今礼乐不兴、八股泛滥的做法相一致 。书中第十三回写马二先生与蘧公孙论学,马二先生对历代“举业”有一番详细述评 。这里马二先生的话虽句句符合当时的实际,不容置疑,但作者之意,肯定不是赞成马二所说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而是由他道破这“法则”与孔孟之教背道而驰 。由此可知,无论“天下”与“举业”,作者都是以“孔夫子的周朝”为好或为参照,对比“本朝”的不遵古道,实际都是“弄坏了”,以表达自己今不如昔的感慨之情 。
这样的思路施于全书的构造,正文故事从春秋孔子曾为邑宰的“中都”即山东汶上开始,就不仅是自然的,而且由此一下把“儒林”的问题提到了“天下”、“古今”的层面,有高屋建瓴、大笔如椽之致,真乃妙于发端 。
王冕、虞博士等为何也要来山东
《儒林外史》不仅以正文人物故事从“汶上”发端,体现尊崇孔孟之道的儒家情怀,而且以其全书最重要的正面人物大都到过山东,加强全书崇儒的倾向 。
如历史上的王冕,是元末明初诸暨(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并未到过山东,但是,第一回“楔子”以他为“隐括全文”的“名流”,写“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云云,却又没有做什么事,只成就了他后来应付乡民打探其与吴王关系的一个托词 。可见作者写王冕来“山东”一趟非关情节,而是故意为之,以济南之为山东首府,切近邹鲁,拟其恍惚有朱熹《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句意的行迹,皴染其儒者气象 。
此外,第三十四回、第三十六回也都提到山东,但大致也近乎闲笔,也不必非要写在山东的,所以看起来也与写王冕山东之行为同一思路 。这样说似过于深求了,但参以上述从汶上县写起的故意,实可确信《儒林外史》对三位“名流”“真儒”“贤人”必要有山东之行的描写,与作者尊崇孔孟古道的儒家情怀不无关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