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都江堰的由来及岁修制度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是什么

都江堰工程总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筑坝分水,修渠引水” 。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都江堰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
成都——坐落于四川盆地,气候温润物产丰富,自古以来便被称之为“天府之国”,开明王朝就是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特此命名为成都 。
作为古蜀文明发祥地的成都,自古便被称为是兵家必争之地,只因其物资丰富,地形又易守难攻 。
而丰富的物产资源自然离不开川东盆地的气候,日照较短而夏季多雨的气候,滋养了成千上万的成都人 。

带你了解都江堰的由来及岁修制度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是什么

文章插图
可在古代史上,成都却是水灾洪灾泛滥的重灾区 。作为农耕社会,在古代对于农民来说最畏惧的便是洪灾,洪灾不仅会使庄稼颗粒无收,房屋建筑被冲毁,甚至还会伤及人命 。
所以历代君王都将治理水涝灾害作为重中之重,水,本应润下,一旦水不润下,势必造成生灵涂炭 。
古人治水主题绘图
都江堰的由来古时的成都位于岷江中游,河流纵横交织,只要一到洪水季节,便是民不聊生 。唐朝诗人岑参有诗云:“江水初荡满,蜀人几为鱼”,岷江的活水并没有为成都人民带来清澈与勃勃生机 。
导致蜀地明明土壤肥沃气候温润,却因为水患严重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由于岷江两岸海拔相差过于悬殊,一边洪涝灾至哀鸿遍野,而另外一边却因干旱而颗粒无收 。
古蜀人原本是居住在岷江的上游,“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在古蜀国的君王杜宇的带领之下,古蜀国的政治中心从岷江上游移到了成都盆地 。

带你了解都江堰的由来及岁修制度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是什么

文章插图
古蜀国遗址
可是常年的水患使得古蜀国的居民并不能安居乐业,于是在杜宇晚年期间,他将皇位禅让于当时治水有功的宰相鳌灵,建号开明,开明朝代在君主的带领下第一次完成了都江堰地区水利措施的建设 。
在战国时期,秦国君主便看中了蜀地物资丰富这一特点,将蜀地攻占了下来 。而自秦国国君将古蜀国归入囊中之后,古蜀就成为了秦国的丰富的物资后备团 。
秦国国君看着粮仓马上就要进了水,可谓是心急如焚,但秦国历代君王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治理成都水患 。直到秦昭襄王继位 。
古蜀国遗址
秦昭襄王为了解除成都受水患困扰的难题,派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为蜀郡守,治理岷江给蜀地带来的水患 。
李冰酷爱钻研天文地理,临危受命之后,与其子李二郎一起,亲自到岷江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地势与水情,结合当地沿岸的特点,制定出了一套专门治理岷江的方案 。
都江堰的工作原理都江堰原名为都安堰,而被誉为“千年奇迹”都江堰的整个设计和兴建,都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的智慧瑰宝,造福了人类两千年 。
都江堰水利工程俯瞰图
李冰在都江堰的设计上独具匠心,根据史料的记载,以及如今都江堰工程的整个架构,我们可以基本上确定,都江堰是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以及无数纵横交织的引水渠道而构成的 。
李冰首先废除了开明皇帝开凿的引水口,重新开凿了引水口,使得整个渠道的饮水量足够,其次也能确保渠道网畅通无阻 。
1. 宝瓶口的修建
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李冰决心第一步先从改换引水口开始,要想水流可以从西边流到东边,改善东边常年干旱的状态,只有从玉垒山开始引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