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华夏历史上涌现出很多著名的诗人、词人,他们凭借绝佳的文学造诣,用简练的文字构筑出光彩夺目的古诗词,为华夏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然而遍观他们的人生,却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仕途上都不顺畅 。
古代王朝向来注重“文治”,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像他们这样的诗人、词人在读书人中当属凤毛麟角的存在 。按理来说,他们的社会地位应该更高、仕途更顺才对 。为何古代王朝会有如此不合“常理”的现象发生?
诗仙—李白
一、仕途维艰1、科举难
古代著名诗人、词人多诞生于唐宋时期 。对于身处该时期的一般人来说,入仕主要方式为考科举 。先说唐朝的科举,唐朝建立之后为了进一步削弱门阀世家的影响力,戮力将隋朝的科举制发扬光大 。唐时科举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是为常态化科举,每年一次,“制科”是为皇帝根据自身需求在“常科”之外特别安排的科举,没有固定频率 。
“制科”因随机性较大,这里不做过多叙述 。“常科”一般分为秀才、进士、明经、明算、明法和明书等科,报考条件相对隋朝而言略显宽松,除各级官学选出的代表学员外,社会层面的士子亦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到所在地衙门报名,如果能通过相关衙门组织的考试,即可参加科举,名额极其有限,很多大州每年才3个名额 。

文章插图
唐朝“常科”示意图
诸科之中最显贵,也最难考的当属秀才科,因考试太难,参考的考生太过稀少,到唐高宗时期被取消了 。至于明算、明法和明书等科,因侧重于专才,且发展空间有限,报考的人数较少 。因此诸科之中最重要的两科为进士科和明经科,两科的录取比例分别为1%~2%和10%~20%左右 。这个比例可能看着还行,可每年能中进士科的就二三十人左右,能中明经科的也才七八十人左右 。
宋朝建立之后,以“崇文抑武”为宗旨,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和唐朝科举相比,宋朝科举主要在考试频率、考试内容、录取比例和阅卷方式等方面有明显区别 。宋朝将“常科”改为每三年一次,并形成定制,将诗赋、贴经等考试内容改为经义、策论,大肆提高录取比例,据相关史料显示,北宋160余年,录取了6万多名进士 。宋朝实行糊名制阅卷,比唐朝的开放式阅卷更公正 。
宋朝的殿试
2、做官难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然而中了进士并不是说百分百可以进入仕途,进士只是一种出身,只有通过了吏部的铨选考试才可以做官 。唐朝时期的吏部铨选主要从“身、言、书、判”四个方面对备选者进行笔试和面试 。“身”即外在条件,相貌丑陋或身材矮小者皆有可能被淘汰 。“言”即说话,要求入选者不仅要会纯正的雅言(可理解为当时的普通话),声音还得洪亮 。
“书”即书写,要求入选者在书法上要有一定造诣,写出来的字要有一定的观赏性 。“判”即断事,要求入选者不光是要明断案情,还得以极佳的文笔写出优雅而有内涵的判案文辞 。终唐一朝,考中进士而未能及时通过吏部铨选的人有很多,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连续参加了四届铨选,才顺利通过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
落选3次的韩愈
宋朝虽说做到了“学而优则仕”,只要中了进士就可以授官,可宋朝的官有“选人”和“京朝官”之分,想当大官,必须先进入“京朝官”体系 。然而宋朝一般情况下除了每榜进士的前五名可直接授予京官的身份外,其他进士都需要经历“选人”阶段 。所谓“选人”,即朝廷会根据考试的名次授予高低不等的“幕职、州县官”身份 。
- 古代张姓诗人名家排行榜,哪10位诗人能够上榜?谁高居榜首?
- 临沂平邑特产有哪些土特产?平邑著名特产盘点
- 凯里特产有哪些土特产可以带走?凯里著名的特产盘点
- 法国品牌价值150强榜单一览 法国著名品牌有哪些
- 德清莫干山特产有哪些?德清最著名的特产一览
- 泗阳特产有哪些土特产?泗阳最著名的特产盘点
- 古代人的帽子 古代风水鱼皮帽
- 岑参最经典的8首诗品读 诗人岑参最著名的诗有哪些
- 近代风水著名案例 风水点评经典案例分析
- 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全宋词大典1-300首欣赏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