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4的门牌号风水 风水1518( 二 )




考城相府王氏


相传一个仲春季节,旦公奉昌带领朝廷官员下乡巡视,一日当行至考城县北七里一地方时,天色已晚,见前方有一果林,桃花含苞,杏花怒放,芳香扑鼻 。且公不入县城,令在此安营扎寨 。四更时分,梦见观音普萨对其说“此处是块风水宝地,你后代可在此安居也!”
旦公晚年,对长子王雍安排后事,告诫观音菩萨托梦之事,令其后代定居事宜 。1017年九月旦公仙逝,享年61岁,葬于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祖墓 。
王雍字子肃,宰相王旦的长子 。从言祖算,为三槐堂第五代,从祐公算,为三槐堂第三代 。他卒于庆历五年, 享年五十八岁 。由此推算,他的生卒年是(998——1045年)《王氏宗谱》记载他生于雍熙元年,卒于庆历七年 。
因其外甥苏舜钦曾为其舅写过《两浙路转运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所以,我采信了苏说 。
根据《王公墓表》记载,王雍妻子是吕氏,著名宰相吕夷简孙女,生有两子,恰、整 。有些谱把检也算上,不知何为 。《王氏宗谱》却把恰写成了恪 。《宋会要辑稿》根据王雍所陈,其子为恪,字广渊,配向氏 。为龙图阁直学士向传式之女 。因为,恰与恪在书写上极其相近,可能属于笔下之误,故采信于史料为恪 。
恪公尊祖嘱,迁居考城北七里,遂改名相府营 。


郑州三槐王氏
郑州三槐王氏分为都堂王与双桥王
都堂王
祜公胞弟祉公后裔,在宋朝末年,为逃避战乱,从老家宛丘逃到山西,明洪武三年,天下太平,祉公13世孙汝能公携家小返回宛丘,路过郑县看中西关外一块风水宝地,便在此落户定居 。明大学士杨荣撰刻的《明王彰墓志铭》称:“王出太原······继迁鹿邑······元季兵兴,避地汾音,幸际圣明,桑梓是恩,爰乐郑乡······”佐证,三槐堂是从太原迁到河南(鹿邑),
宋末元初,为避兵乱,又逃到山西汾阳 。明初天下太平后,在迁返“桑梓”鹿邑途中留居郑乡(即郑州)的 。明永乐年间,能公之子璋公高居右都堂,始称都堂王 。明嘉靖年间,郑州发大水,王家被淹,家人各自逃命 。
郑州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王家人有的逃到金水河南岸高地种菜,后称菜王村 。有的往南逃到新郑县小乔西古城村种地 。有的逃到密县挖煤,后定居曲梁西南称王沟村 。有的逃到今须水小张湾、王垌、府君庙一带务农 。也有在城西南袁砦、正南十里铺定居的 。
双桥王
三槐堂长门祜公后裔,宋金期间战乱时,逃到山西,一支落户洪垌县春树胡垌 。永乐年间大迁徙时,祜公19世孙宾公携全家迁徙郑县,其两个亲侄子守智守孝落户城北双桥,宾公落户城南(今属新郑)双桥(后因宾公五世孙许公招驸马,改称王许村至今),始称双桥王 。

有人说祜公是三槐堂嫡系,祉公是三槐堂旁系 。其实祜公祉公是一母同袍,不能分嫡系旁系,只能称长门、二门 。就血统而言,祉公嫡子早年英逝,祜公将其子过继给祉公,足见祉公嫡子无后 。因此,祉公裔孙应为祜公嫡孙 。所以双橋王和都堂王,不仅同堂,而且同根同族又一脉相承 。
有人说三槐堂属琅琊王,也有人说三槐堂属太原王 。我从明大学士杨荣撰刻的《王璋墓志铭》中佐证,三槐堂是太原王(“王出太原,继迁鹿邑”) 。从常理推测,人在最困難时,都爱投靠最亲近的亲友 。若三槐堂近亲在琅琊,不会到太原去投远亲 。
据考,都堂王17世和双桥王11世同为彻公30世 。因此,郑南十里铺双桥王和都堂王从31世合谱 。如都堂王17世仍按旧谱起名文元、三元、君元、发元、中元、合元 。袁砦迁十里铺始祖原名元戎,字戊戌(武宿),因玄孙六合不知祖名,才按双桥王谱起名道义 。18世会字辈都按双桥王12世起名光银、光亮、光新等 。但到了19世又有不按维字辈而按运字辈起名运山、运明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