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4的门牌号风水 风水1518( 七 )




王素后裔所形成的分支
余杭王氏 王素四子王巩之子王奇过继给其大哥王厚 。王奇生子王倓,王恢生子王道 。王道于南北宋之交徙居余杭(今属浙江省),形成余杭王氏家族 。
山阴王氏 王恢次子王随徙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形成山阴王氏家族 。
铅山王氏 王素三子王坚生王祉,王祉生王似,王似迁居铅山(今属浙江省),形成铅山王氏家族 。
诸暨王氏 王祉次子王倧生王斌,王斌迁居诸暨(今属浙江省),形成诸暨王氏家族 。
肃山王氏 王倧次子王岁迁居肃山(今山东省莱芜市),形成肃山王氏家族 。
洞庭王氏 王素四子王巩次子王时生王华,王华生王焞,王焞迁居洞庭(今湖南省岳阳市一带),形成洞庭王氏家族 。
萧山王氏 王华次子王性迁居萧山(今属浙江省),形成萧山王氏家族 。
金华王氏 王华三子王度迁居金华(今属浙江省),形成金华王氏家族 。
湖北王氏 王华三子王志迁居金华(今属浙江省),形成湖北王氏家族 。


炮车王氏
炮车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江苏省邳州市 。据有关资料记载,炮车王氏是王旦三弟王旭后裔 。明洪武三年(1370),该支系从山西洪洞县移至山东南部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鲁南支系第九代传人三灵率五子南迁,其二子王天宏在邳州炮车定居,遂为炮车王氏始迁祖 。
萧县王氏
萧县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安徽省萧县 。据该地旧谱记载,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首领韩林儿自称“小明王”,率部在黄河流域杀富济贫 。居于山东临沂的三槐后裔兄弟八人家境较富,怕被洗劫,遂携家南迁,路过江苏的丰县、沛县时留下三人,其余有的去了河南商丘,有的去了江苏苏州 。年龄最小的老八在当时的徐州府萧县定居下来,至今已繁衍七万之众,居住在萧县的160多个村庄 。另有甘肃天水、山东成武、河南上蔡三大分支 。该支系的明代宗谱毁于明末农民起义,现存最早的族谱纂修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 。
海曲王氏
海曲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 。据旧谱记载,大约在宋元之交,有三槐王氏兄弟七人为避战乱逃离中原,奔向海边谋生 。在一处山岭上,七兄弟分手时撕破一件棉袄,各执一块,以便日后相认 。此山后被称作“七袄岭” 。七兄弟之一后来定居江苏东海 。明代战乱时,东海王氏又有兄弟五人外迁,其中一支定居于日照东港袁家庄,即为海曲王氏始迁祖 。另有两人分别居于圈村和三庄镇龙泉官庄 。该分支的祖茔已淹没于日照水库中 。海曲王氏曾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咸丰七年(1857)、光绪十七年(1891)先后修谱,但三谱均毁于“文革”,仅宣统元年(1909)及民国三十八年(1949)谱本尚存 。
濮阳王氏
濮阳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濮阳市高新区、华龙区、马呼屯,濮阳县拓桑树、文寨、南河沟、掘地,清丰县永固集,内黄县夹河等地,始迁祖为王天佑,目前总人口已达3000多人,明朝初年,王天佑为山西省平阳府(今临汾市)洪洞县大王庄人,岁贡生,洪武十一年(1378)选授直隶省大名府开州(今濮阳)吏目,代掌州印,遂携眷定居于新安里七甲铁邱村(今濮阳市高新区) 。后逐渐播迁至邻近各县及河北省的一些地区 。
濮阳三槐王氏原有谱牒,但已于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失去 。清康熙八年(1669)曾再次修谱,乾隆二十九年(1764)王茂林续修族谱,今只有乾隆年间所修谱本存 。家祠原名“槐滋堂”,乾隆年间改为“兴槐堂” 。濮阳王氏十四世传人王泽葵家中曾供有宋文正公王旦影像一轴,统族尊拜 。
清乾隆二十九年,王茂林拟定的濮阳三槐王氏十五至三十四世的行辈排序为: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