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短文是说明文吗 关于科普小知识的小短文


【科普知识短文是说明文吗 关于科普小知识的小短文】□吴风港(媒体人)
近期 , 笔者在农村参加义诊活动时看到 , 活动组织者发放的科普读物并不十分对村民的胃口 , 不少材料被从现场收集起来 , 放回了卫生院 。参加义诊活动的村民大多是老年人 , 这一急需健康知识的群体似乎对送到家门口的科普活动“并不感冒” 。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关于老年人科普的要求 , 尤其要想办法啃下农村老年人科普这块“最难啃的骨头” 。
当下 , 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科普多起来了 , 但却少了些乡土气息 。一方面 , 很多科普文章虽然摘掉了“高精尖”的帽子 , 但对农村老年人来说依旧有着较高的阅读门槛 。另一方面 , 一些下乡科普活动蜻蜓点水 , 发发宣传页、竖一块宣传展板了事 , 专家、医生没时间和老人多聊几句 , 而拉家常式的科普恰恰最易令老人接受 。此外 , 适应年轻人口味的公众号文章、短视频等线上科普形式 , 因以智能设备和网络为载体 , 在农村老年人中难以推广 。
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科普 , 应该因人制宜 。首先 , 要抓住村医和村委会主任这两个关键人物 , 把科普做在日常 。村医是离村民最近的医生 , 村民对村医的信任度高 , 应通过培训让村医既能动手治病又能开口宣讲;村委会主任在农村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和威信 , 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 , 发挥其健康示范作用 , 能带动更多村民参与 。同时 , 可以挖掘村子里能说会道的“明白人” , 引导他们结合自己和身边的健康案例现身说法 , 对于身边人、身边事 , 村民往往更加信服 。
其次 , 健康科普须考虑乡村背景 , 契合老年人的接受能力 。相比发放科普读物 , 地方戏、小品、快板等形式更易被农村老人接受;老年人玩不转智能手机 , 不妨就在科普活动现场用上投影仪、大屏幕 , 把科普视频播放给大家看 。而在科普内容的设计上 , 应倾向于纠正农村老年人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 , 突出“防大于治”的理念 。
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科普 , 还应因地制宜 。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 , 不同地域的饮食结构、疾病谱等有差异 , 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农村村民的知识水平有差距 。在科普内容、科普形式的设计和采用上 , 也应有所不同 , 做到个体化、精准化 。在富裕的村子 , 可以由医共体牵头医院带动基层做科普 , 并鼓励创新科普形式;对相对落后的村子 , 要加大支援和帮扶力度 , 高频率、广覆盖地开展义诊活动 , 使农村老年人健康科普提质增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