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辛巳日 农历8月二十四辛巳日风水总纲( 二 )


玉门关汉简原编三百四十二个简号,但其中98DYC∶26与98DYC∶46合缀、Ⅱ98DYT1∶3与Ⅱ98DYT5∶75合缀,另有Ⅱ98DYT1∶43、Ⅱ98DYT4∶66两简因未找到对应的原简且仅有一两个字的释文,故而不录,实际有简号三百三十八个 。另外还有四十多枚残简,过去凭目力而无法释读者未加编号,此次经红外线扫描发现,大部分都有笔画和信息,有些还有重要的文字,总共四十三枚,编为98DYC∶51—93。其中仅有笔画而暂时难以释读的,仅出图片,不出释文 。如此,本书所收玉门关汉简总计三百八十一枚 。

八月辛巳日 农历8月二十四辛巳日风水总纲

文章插图
玉门关汉简

敦煌市博物馆收藏了一百余枚悬泉汉简,分别采集于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〇年 。一九九一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的《敦煌汉简》(中华书局,一九九一年)和《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收录一九八七至一九八九年在悬泉遗址采集的六十四枚简(1290—1353) 。何双全《敦煌新出简牍辑录》(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一辑,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将1353号简列入后坑墩,另收录七条悬泉采集简的释文,标为89DXC∶63—69 。吴礽骧主编的《中国简牍集成》(敦煌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一年)第三、四册所收悬泉采集简中亦照录了上述内容 。此次整理,对1353号简照录原书原号,同其他已在一九九一年《敦煌汉简》中收录的零散简一起,归入第四部分 。何、吴后来附加的七枚简,收入本书第二部分 。
一九九〇年在悬泉置遗址采集并入藏敦煌市博物馆的五十枚散简,收入本书第二部分 。是年十月,悬泉置的发掘已经开始 。正式发掘过程中亦采集到部分散简,一共八十九枚,收藏在甘肃简牍博物馆 。为了悬泉汉简整理编号的统一和衔接,本书将收录的敦煌市博物馆所藏五十枚采集简接续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八十九枚之后,统一编为90DXC∶90—139 。这批简牍同上述第一部分一样,是本书首次公布的新材料 。

长久以来,敦煌地区一些烽燧遗址陆续发现和出土零散汉简 。一部分已收录在一九九一年出版的《敦煌汉简》中,但还有一部分或者当时未能收录,或者为之后发现,总共有十多个批次 。一九九〇年采集的五十枚悬泉简上已述及,但还有其他地点出土的一些零散简,一共七十九枚,作为本书第三部分 。编号照录敦煌市博物馆馆藏号,冠以“DB”表示敦煌市博物馆 。没有馆藏号者,依出土的时间地点变通处理,另行编号 。其中包括:
一、条湖坡四枚(DB∶139—142),一九八八年出土 。地点在玉门关以东十六公里的波罗湖边上,西距朱爵燧一?二公里,地理坐标北纬40°25′16.60″,东经94°1′31.70″ 。
二、人头疙瘩十枚(DB∶145—154),一九八八年出土 。大致位置在条湖坡以西二公里处 。
三、玉门关一枚(DB∶157),一九九〇年采集 。当时一共采集三枚简,其中两简收入《敦煌汉简》,编号为1239、1240 。但不知何故,尚有一简未收录,这次补入 。
四、东碱墩两枚(DB∶165、DB∶294),分别采于一九八七年和二〇〇〇年 。出土地点东碱墩在敦煌市区东北三十八公里、悬泉置遗址西北三十九公里处,坐标北纬40°25′35.60″,东经94°55′9.30″ 。
五、高望燧一枚(DB∶237),一九九一年采集 。地点在河仓城以东三十三公里处,北纬40°25′45.00″,东经94°21′22.20″ 。
六、酥油土封检一枚(DB∶244),一九九二年采集 。其地在河仓城以东十三?五公里处,北纬40°26′22.30″,东经94°7′24.10″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