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免钱粮原因,首先,为了使粮食生产逐步发展,社会稳定 。其次,为了表示关心百姓,以得到群众拥护 。灾害是蠲免的另一原因 。老百姓受灾,没有收成,不蠲免钱粮,就会引起起义 。因此,不得不免了赋税 。例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免直隶、江南、福建、江西、湖广等32 州县钱粮就是因为这些省遭了灾 。还有嘉庆十一年(1806 年)免直隶、陕西、江西、四川等56 厅州县灾赋,咸丰四年(1854 年)免河南、山东、山西、福建、湖南、广西等省129 州县灾赋,光绪元年免浙江被灾新旧赋课等 。
水利工程得民心
1706 年,康熙下令治理黄河 。康熙皇帝在御门听政时,大臣们发生意见分歧 。经过调查、面奏、辩论、验证等,从正月初十开始,到十二月二十七日结束,整整进行了一年,才作出决策,真可谓慎之又慎 。康熙皇帝治理黄河决策的全过程如下:
第一,重视治河 。康熙皇帝亲政后将三藩、河务及漕运三件大事,书写在宫中柱子上 。
第二,寻根溯源 。派侍卫探查黄河之源,到星宿海,往返万余里,并绘成舆图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经过实际踏查而绘成的黄河图 。又永定河,康熙皇帝巡视北京通州段河堤,随驾的有皇太子、皇四子、皇五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七子等 。他命诸皇子分钉木桩,学用仪盘,亲自检测仪器,记录测量数据 。
第三,任用能臣 。康熙皇帝任用治河名臣靳辅和陈潢 。靳辅,汉军镶黄旗人,以安徽巡抚授为河道总督 。受命后,一日八上奏疏,报告治河之策 。他的治河方略是:统审全局,河运并治,浚河筑堤,束水攻沙,多开引河,量入为出 。他重点治理黄河、淮河、运河交汇的清口 。陈潢,浙江杭州人,善治水,负才不遇,题诗祠壁 。靳辅见而惊异,访得引为幕友 。疏奏多由陈潢起稿,施工亦由陈潢监理 。他们督率民工,日夜辛勤,治河大成 。但是,靳辅受到诸臣合讦交攻,发生了意见分歧 。
第四,御前辩论 。河道总督靳辅与直隶巡抚于成龙在治河方略上意见相左 。争论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治河水退后出现的田地,是实行屯田还是由豪绅垦占;另一个是为了使河水通畅顺流入海,是开浚海口还是修筑大堤 。康熙皇帝不妄加论断,而是命双方在乾清门进行御前辩论,各申己见,互相驳难 。关于屯田——于成龙说:“屯田夺民产业,不能实行!”靳辅则说:“丈出之田,作为屯田,抵补河工所用钱粮 。因属吏奉行不善,民怨是实,臣无可辩,唯候处分 。”关于开浚海口,靳辅的意见是:开海口虽可泄水,但可能引起海水倒灌 。于成龙的意见是:要是加高河堤,堤高一丈五尺,民居在其下面,一旦河决,无数百姓将饱鱼腹 。争论没有达成共识,决定再广泛征询意见 。
第五,集思广益 。辩论双方各有各的理由,康熙皇帝不能决断 。他又命乡里临河的在京官员,书写己见,上报朝廷 。
第六,会议裁决 。康熙皇帝听了两方面的陈述,看了大臣的疏报,交九卿会议裁决:采纳了于成龙的方案,将靳辅罢官,陈潢被削职 。
第七,实践验证 。康熙皇帝曾数次派大臣视察河工,检验朝廷辩论的意见孰对孰错 。后康熙皇帝南巡阅河,靳辅扈行随从 。回京后,康熙皇帝肯定靳辅的治河功绩,复还他原来的品级 。
第八,改正错误 。靳辅之后,命于成龙为河道总督 。康熙皇帝召于成龙入京,问:“过去你说靳辅之短,现在怎样?”于成龙回答:“臣那时妄言,现在也按照靳辅的办法去做 。”这是对靳辅治河方案最好的结论 。
第九,断不出书 。康熙皇帝悉心治河数十年,撰写治河论述,河道总督张鹏翮请将治河谕旨编纂成书,雕刻颁行,永久遵守 。康熙皇帝说:“前代治河之书,无不翻阅,泛论虽易,实行则难 。河水没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 。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后人遵行,断不可行 。”这表现了康熙皇帝可贵的科学态度 。
- 坟地里埋什么破风水 清明坟上栽树需要请风水先生看吗
- 一大早出门看到送葬的 出门看见送葬人风水
- 八字看何时买房
- 做窗帘注意哪些事项
- 怎样把坏人的风水破了 坏人的风水好不好怎么看
- 怎么看风水 杏花 风水
- 非正方形如何看地理风水图
- 风流成性的男人面相不能不看
- 点淘云看世界新星选拔赛之短视频直播大赛规则
- 抖音直播复盘是什么?看哪些数据?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