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前有粮仓的风水 电力储备库风水


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 粮食储备关系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政权稳固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 , 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储粮仓库的设置与管理 。禄米仓、南新仓、海运仓……今天 , 北京仍然有许多带“仓”的地名 , 它们可谓古时粮仓最后的印记 。

房前有粮仓的风水 电力储备库风水

文章插图
古韵新风的南新仓
明时大规模建构粮仓
北京有许多街道胡同 , 以“仓”字作为地名 , 可以让我们按图索骥辨识出当年粮仓的方位 , 想见彼时繁盛一时的景象 , 如海运仓胡同、北门仓胡同、东门仓胡同、太平仓胡同、小后仓胡同、大后仓胡同、王府仓胡同、白米仓胡同、大木仓胡同、禄米仓胡同 , 还有通州的后南仓街道、中仓街道……
北京地区古粮仓历史悠久 , 金朝取得北部中国的统治权后 , 就利用潞水(今北运河)东南的海口和通向潞县的运河 , 将漕粮运到中都 。金天德三年(1151年) , 正式设通州 , 并在通州建了丰备仓、通积仓和太仓三座粮仓 。
元大都建成后 , 人口日繁 , 粮食需要靠富庶的江南漕运进京:“百司庶府之繁 , 卫士编民之众 , 无不仰给于江南 。” 1292年 , 郭守敬主持开凿了从元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 , 使得漕粮可以直接运进城内 , 因此在今朝阳门、东直门一带陆续建起一批规模宏大的粮仓 。据出土的元代“京畿都漕运使王德常去思碑”碑记:“京漕统五十有四仓 , 其隶百六十有五人 , 岁出纳粮以数百万计 。”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 , 北京地区作为皇都更为繁华 。江南北运的漕粮每年近400万石 , 数倍于元 , 此前建立的粮仓已远不能满足京师储粮的需要 , 于是进行了大规模增建 , 并于明正统三年在东城裱褙胡同设立总督仓场公署 , 总辖京城粮仓 。据《明会典》《太仓考》等书记载 , 在京除皇城四门仓外 , 还有旧太仓、新太仓、海运仓等11仓 , 共官仓15个 , 下设卫仓(即军队的粮仓)67个 , 另有通州粮仓4个 。
及至清代定都北京后 , 为保证庞大的军队、官衙供给 , 继续改造和增建粮仓 , 建成“京师十三仓”和“通州东西二仓” 。据清代《日下新讴》载:京城内外设禄米、南新、旧太、海运、北新、富新、兴平、太平、万安、裕丰、储济、本裕、丰益十三仓 , 及通州东西二仓 , 每仓满汉监督各一员 , 专司出纳 , 共储粮300万石 。其中王公文武各官俸米30余万石在通州粮仓开支 , 八旗兵饷260余万石在京内粮仓支给 。故有诗曰:“天庾(庾即仓库)如林十五司 , 岁常三百万供支;通仓一分开官俸 , 九分京仓赡八旗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 , 当时北京共有15仓、300万石储粮 , 基本都作为官员俸禄和八旗兵饷 , 而且其中兵饷就占了九成 。
房前有粮仓的风水 电力储备库风水

文章插图
粮仓遗迹有续利用
虽然历经沧桑 , 曾经遍布北京城的古代粮仓大多已湮没于历史的云烟之中 , 但有些明清粮仓的故址 , 至今依然存在 。
南新仓是北京现存古粮仓的一个典型代表 。南新仓位于东四十条22号 , 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建造 , 为明清两代京都储藏粮米的皇家粮仓之一 , 原贮米、黑豆饲料等 , 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清初时南新仓为30廒 , 后屡有增建 , 到乾隆时增至76廒 , 如今仍保留古仓廒9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