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是什么意思,惊蛰节气的气候特点


惊蛰节气是什么意思,惊蛰节气的气候特点

文章插图

惊蛰节气是春耕开始的日子,在农忙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气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上升到0℃以上,许多地方已经是春光融融的景色了 。惊蛰时节温恢复快,长江大部分地区会有春雷、雨水 。惊蛰节气的民间传统习俗有祭白虎化解是非、惊蛰吃梨、蒙鼓皮、“打小人”驱赶霉运等 。
惊蛰节气是什么意思,惊蛰节气的气候特点

文章插图
一、惊蛰节气是什么意思
惊蛰节气在农忙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 。
二、惊蛰节气的气候特征
1、“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除了东北、西北地区是银装素裹的冬季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已经上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的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西南和华南已经达到10~15℃,已经一派春光融融了 。
2、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 。“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此时,气温恢复快,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已有春雷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
三、惊蛰节气的民间习俗
1、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在这一天寻找食物,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
2、惊蛰吃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惯 。惊蛰吃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无迹可寻,祁县民间有这样一个世代相传的故事 。传说中有名的国内晋商渠家,祖先的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六麻和梨交换祁县的粗布、枣,往返两地从中获利,长期积蓄,定居祁县 。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是惊蛰日,父亲拿出梨让他吃后,祖先卖梨创业,经过艰苦,定居祁县,今天惊蛰走西口,吃梨不忘祖先,努力创业光宗耀祖 。渠百川走西口商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 。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
3、蒙鼓皮:惊蛰是雷声引起的 。古人想象雷神是鸟嘴人身,长翅膀的大神,拿着锤子,用手连击周围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 。惊蛰这一天,天庭上有雷神击鼓,人类也利用这个时机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 。“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