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这次的人造节日当中,微博可能并没有多大的变现优势,它的结果更多在于赚吆喝 。
微博虽然借#视频红人周#活动炒热了它旗下的“一直播”平台,高调加入直播大潮,也借机推出了自家签约主播,但微博上那些实际已经成名和获益的网红们其实跟微博并没有很强的关联性,比如黄一琳、张大奕这些网红卖家,她们的主要阵地还是淘宝 。Papi酱、艾克里里这些微博原创视频作者,虽然是接着微博的平台而成名,但也没有跟微博签订独家协议 。
从这个方面上看,微博这种不同于天猫双十一的、无法直接变现的造节模式是不是可复制,还有待考量 。
在行业迅速洗牌的背景之下,一些互联网商家则选择了抱团造节的方式来进一步减弱危机感 。
饿了么与手机淘宝联手打造“517”吃货节,还把肯德基、必胜客、真功夫、西贝等线下商户拉入阵营,天猫和湖南广电举行“421”天猫快乐垂钓节,联通整合全国万家营业网点、全国几千个微信号公众号、全国10多万员工微信朋友圈、全国的官博等同时全面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打造“1024”流量节 。
抱团造节中透出的低成本营销能力足以让任何一家互联网巨头羡慕不已 。
过度造节可能引来关注疲劳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造节出现,而它们的本质其实就是营销 。
人造节给每一个节日赋予特殊的意义,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引起关注、让人消费,很多活动都是打着节日的幌子在做营销,但套路玩多了难免引来人们的厌倦 。
一个节日被造出来,可能一开始会引起关注,但当这样的节日越来越多,而且人们一眼就能看出“节日”的出现是为了让自己花钱,那他们很快就会对节日失去兴趣,并且看紧自己的荷包,快速转移注意力 。
人造节将是移动互联网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因为人造节日的出现,人们多了无数个买买买的理由,但买买买从来不是“节日”的真正意义,真正的节日应该是用来集体庆祝或纪念某样东西的 。
从这个角度上看,人造节日真的可以给人们留下文化影响吗?如果未来人们过节的方式和意义只剩下“买买买”,大家还愿意过那么多节日吗?
况且“双十一”的成功不一定可以复制,商家造出来的节日大多是快速经济下的产物,很可能只持续一两年就没了,利用造节构建的行业生态不一定能长久持续,最可怕的是造了节日还没人买单,最后只剩商家自己在狂欢 。
- 马云称互联网可解决农村就业
- 韩都衣舍如何“称霸”互联网服装品牌
- 疯狂的狐狸 快乐狐狸是什么品牌
- 滴滴代驾建“互联网+汽车物流”模式
- 互联网的草根性 “互联网+”草根春天
- 电商卖汽车 汽车电商死伤殆尽
- 《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全文
- 流动资产都包括 除了让资产流通
- 疯狂历史补习社粤语
- 大猜想!互联网智能锁能否重现智能手机的辉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