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方面过堂水 左砂过堂风水( 二 )


出于治安和人身安全的需要 , 院墙较高 , 一般高于4米 。沿街及沿院墙一般布置辅助用房、人院大门和天井 。大多数公馆都设置前后天井 。前天井实际上成为巷内公共空间与户内居住空问之间的过渡空间 , 后天井一般作洗漱之地 。临街公馆都是独门独户 , 但又户户相连 , 所以分户墙便演变成了具有长沙传统特色的马头封火山墙 。清代封火墙富于变化 , 有波浪形、猫弓形、大弧形、翘角形等等 , 但到民国时期一般已简化为“一”字形或梯级形 。
上了小富的人家 , 住宅装修都十分讲究 。公馆大门为两扇厚杉树板拼成 , 门外壁镶竹条或嵌铁钉 , 有铜质门环 , 其底座饰貔貅图案 。有的在大门一侧另嵌小门或瞭望窗口 。大门框架用饰花的麻石建造 。门框上有饕餮等石雕 。中型公馆进大门约五步有木板鼓壁 , 俗称“中门” , 逢婚丧喜庆或迎接贵宾则将中门打开 。进中门为天井和正厅 。正厅设神龛 , 两侧摆雕花靠椅 。正厅反面为倒厅 , 摆花卉盆景、金鱼缸等 , 亦称花厅 。小宴设于花厅 , 大宴设正厅 。正厅两侧各有厢房二间 , 上厢房为长辈卧室 , 下厢房为幼辈卧室 。厨房、杂屋设花厅后面 。大型公馆的天井两侧另辟横厅 , 有八方门或月形门 , 门侧有楹联 , 门额有横批 。横厅供佛像、财神或关公像 , 其两侧各有卧房 。不设横厅的公馆一般有三进或五进 , 每进有厅堂 , 堂正中悬挂长轴画幅 , 俗称“中堂” 。中堂多为“福禄寿三星”“岁寒三友”“钟馗捉鬼”之类的国画 。
民国时期有一种专供租赁的民房称小型公馆 , 多木质结构 , 仅前门和毗邻的外墙为砖砌 。小型公馆纵深为二至四进 , 每进有堂屋 , 左右分三开间或四开间 。有的公馆开始修建多层楼 , 打破了清代民房不得高于抚台衙门和文庙规定 。大部分公馆内有水井 , 凡有水井的民房在大门口钉有“井”字标牌 , 供消防急需 。1904年长沙开埠后 , 洋行、外侨蜂拥而至 , 建起了一栋栋“洋楼” , 加之沪、苏等沿海地区商人入湘 , 长沙民居逐步融人了西方的建筑元素 。据1909年《长沙日报》载:长沙马太生绸庄“今夏改造新式样楼门面” , 钧和绸庄“仿造洋楼” , 湘南京帽靴庄建“以合新式洋楼门面” 。可见民众开始模仿洋式建筑的一些手法 。但纯粹的西式建筑却很少见 , 只是造就了许多中西合璧的公馆 。这类建筑所作的改进主要有:天井平面布局更为自由 , 入口大门采用西洋古典的拱券式样 , 一、二层采用“券廊式”风格 , 壁柱柱头、墙面线角、楼梯扶手、栏杆花样等采用西式做法 。住房讲究宽敞明亮、空气流通 , 分别建有起居室、书房、餐厅、卫生间、储藏室等 。
城区普通民房多建于小街小巷 , 房屋布局无章 , 大多是砖木结构 。有一部分临街民房 , 一般一楼作铺房 , 二楼作住房 。有的房后有杂屋和小天井 。
普通的乡村农舍 , 则多为东西折厢式 , 俗称“一担柴” 。长沙农舍前多有一块地坪或晒谷坪 , 厅侧正房必有一间烤火房 , 冬天客人来访 , 多引至此屋烤火休息 。该房靠窗户一侧设火炉 , 从屋梁上悬挂下来一通钩(亦称“通火钩”) , 钩上挂烧水的饮壶、炉罐等;炉中多烧松木劈柴 , 也烧树蔸、谷糠等 , 近时亦有烧煤者 。农家夏天多在地坪或晒谷坪歇凉至夜深人静 , 冬天则喜欢围炉共话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