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活动方案 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方案( 三 )


刘瑛表示 , 在乌鲁木齐 , 不少中小学科技教师会带领对某一领域有兴趣的孩子成立课题小组 , “例如 生物组、航模组、计算机组等 , 引导孩子们围绕一个课题、方向深度探究 , 这样孩子接受的科普就不是‘泛泛’的 , 而是有针对性的” 。
“高质量的科普活动 , 要有结构设计与进阶顺序 , 不只有知识水平要求 , 还应包括观念建立、思维培养、方法训练、价值提升等更高价值和更深内涵 , 这样才能实现完整、深度的科普 。”吕文清表示 , 对于青少年科普来说 , 小学低段主要应观察现象、认识特征、探寻缘由 , 小学中段进阶到观察要素、认识结构、探寻原理、形成概念 , 小学高段再进阶到观察规律、认识性质、探寻关系 , 初中则上升为观测建模、认识系统、设计方案 。“当然 , 这个进阶顺序 , 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和不同阶段调整 。”
“例如关于水的认知与科普 , 小学低段水平可设定为观察和描述水的特征 ,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小学中段水平可设定为观察和描述冰、水、水蒸气的区别 , 说出水沸腾和结冰的温度 , 认识到温度是造成水不同状态的重要因素;小学高段水平可设定为解释生活中与水有关的现象及变化规律;初中水平可设定为知道水的成分和性质 , 明晰水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吕文清举例 。
吕文清提出 , 今后科普工作有待建立分级、分类、分层标准体系 , 研制科普操作方法指南 , 设计能力评估及准入制度 。“具体到一个科普产品的开发 , 各学段难易程度、结构顺序、呈现方式如何设定 , 要把握好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环境三个基本维度 , 综合考量身心发展水平、认知能力等关键要素 , 确保科普产品达标、可用 。”
刘瑛更期待的是科普效果评估标准和顶层设计 。“我们现在很大程度上不考量科学教育的结果 , 一说科普工作 , 就是多少人次参观了科技馆、博物馆 , 那么 , 参观后记住了什么?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很少会收集这方面反馈 。再如 , 同样是参观新疆科技馆 , 对于南疆农村孩子来说可能‘都很新奇’ , 而对于来自大城市的学生 , 可能单单看文字、听讲解已经‘吃不饱’了 。再如中小学跟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 , 应该先弄清楚孩子需要什么、想听什么 , 而不是凭主观判断请来科研人员干巴巴地做报告 。当然 , 这些不只是学校或机构单方的责任 , 需要从顶层做更好的设计 。”
“一是在科普中更突出科学内涵 , 让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 更加突出科学观念、思维能力、探究方法、态度责任等高阶素养的培育;二是建立科普产品准入机制 , 让有资质的机构和人员做科普 , 让达标的科普产品传播与流通 , 整体提高科普资源供给水平;三是国家承担科普资源建设主体责任 , 制定分级分类标准 , 建立科普质量监管体系 , 加快组建国家科普资源库和数字平台 , 确保科普资源优质、多样 , 既安全又养分足 。”吕文清说出自己的期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