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的诗人是


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然而,创造人生的价值需要时间的长度,有时候这种正相关的关系还非常密切 。因此,第二季《朗读者》在寻求创新和突破的同时,依然坚持用经典的文学作品滋养观众的精神世界,用朗读者充满情感的声音引发观众聆听自己的内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选择嘉宾的时候,节目依然邀请了一些人生阅历丰富、深藏若虚的老人作为重量级嘉宾,从翻译家许渊冲、古典文学研究者叶嘉莹、作家黄永玉到翻译家王智量,他们在节目里动情地哭,淋漓地笑,他们用声音,将对岁月的感悟和一颗颗赤子之心朗读了出来 。而这几位“90后”文学名家无一不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用皱纹将时间沉淀为智慧,用文字将生活镌刻成永恒 。
与《叶甫盖尼·奥涅金》结缘
1928年6月19日,祖籍江苏江宁的王智量出生于陕西汉中 。1947年,他考入北京大学,1949年春被送到哈尔滨学习俄语 。在那里,王智量买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本《叶甫盖尼·奥涅金》 。罗兰·巴特说:“写作也是为了被爱,被遥远的人所爱 。”如此说来,普希金是幸运的,因为他被遥远时空的王智量所爱 。随着俄语水平的逐渐提高,王智量渐渐迷上了这部诗体小说,由此开启了他与《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一世缘 。
还没毕业,王智量就已经可以熟背400多诗节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因此,1954年,王智量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后,按照时任所长何其芳的要求,开始着手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 。没想到,一翻就是一辈子 。
诗歌翻译的难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体裁是诗体小说,而且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翻译它更上是难上加难 。为了追求信、达、雅,交出一份形神兼备的译文,王智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降低一丝要求 。他这样解释翻译的艰辛:“这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魔鬼之床,有个魔鬼抓一个人放到床上去,比床短就把他腿拉长,结果他死了;如果他比这床长就截掉腿,结果人又死了 。”从遇到障碍到解决问题,他在备受煎熬和心花怒放中反反复复 。
为了追求尽善尽美,王智量在自虐的道路上没完没了 。花10年心血翻译的初稿,他又花了20年反复打磨 。每一次再版,他都不断重读原著,反复推敲细节,在书页留下N多“补丁” 。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名著名译插图本版《叶甫盖尼·奥涅金》序言中对“亲爱的读者朋友”说:“我期望得到你的批评意见,让我在今后再做的校改中,把译文质量进一步提高 。”在王智量的翻译观里,质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在完成了自由体译本后,他又不负恩师的期待完成了古典体译本 。
在普希金的世界里,在奥涅金的人物形象里,王智量雕刻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
中国再现“奥涅金诗节”第一人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有一句话:“操劳的白昼固然美好,黑暗的来临也很美妙!”这句话可以概括王智量几十年间的“双重世界” 。
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思所言:“人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一成不变的,相反,生活会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 。”1958年春,《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一稿翻译进行到第二章的时候,王智量被划为右派 。痛哭一场的王智量,带上原版《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试译草稿,下乡去接受劳动改造 。太行山下,白天,王智量在双脚踩土压稻种的节奏中揣摩俄语四音步轻重格诗行的韵律和对应的翻译;晚上,昏暗的油灯下,在到处收集的糊墙纸上、废弃烟盒上、马粪纸上,王智量用铅笔或圆珠笔记录下白天在心中想好的译文 。这些花花绿绿的、写得密密麻麻的碎纸片,就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初译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