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形山风水形图 呼马山风水


上篇文章说了明朝初年统镇云南的西平侯沐英为何要另择新址建造昆明城的缘由,这次我们说说汪湛海初到昆明首先见到的事 。
自从汪湛海得了敕派督造昆明城的差事后,便带着学生、家丁一干人等马不停蹄的上路了,从洪武年间的都城南京到西南边陲的昆明,走官道有五千余里,商旅行人驾着马车一路顺风顺水片刻不曾耽误也得三月有余才能抵达,那时的旅人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风餐露宿,穿越无数江河与山岭,方才能到达想去的地方,每每念及此处我都不禁感慨 。
汪湛海一众人等阳春三月离开南京,一路舟车劳顿,待行近昆明已是盛夏六月时节 。这日,赶车的家丁催促着马儿快快前行,行不多时,就远远看见耸立于两山之间隘口处的关城,过了关城就算是进昆明城地界啦,家丁不由得兴奋的高喊起来:“先生,我看到关城啦,我们到云南府啦!”,那时的昆明是云南府的治所,虽是昆明县,但多被人们称为云南府,汪湛海听到赶车家丁的喊声,也高兴地撩开车帘探头出来张望,只见远处由北向南一群莽苍秀丽的山峦出现在眼前,那群山峦由北面来时不高,山形宽阔平坦,中部稍凹如同马鞍一般 。待越往南延伸愈发的雄奇高耸,等到了关城隘口处只见一峰突起仿若仰蹄长嘶的骏马 。看到此景,汪湛海颔首笑道:“好山,好山,这云南府果真是天地钟秀之地啊!”
汪湛海看到的正是古代昆明的门户,金马山 。之所以起名金马,就是因为山形如骏马扬蹄一般而得名 。古时,昆明城三面环水,只有东面有陆路与外界连通,元明以来朝廷官道均经东边金马山通向外省直达京师,外加金马山在此处与南来山峦形成隘口,作对冲锁关之势、易守难攻,故进入昆明的第一道关城便设在了此处 。在金马山下,关城之内设有官办的驿馆和急递铺,来往的官员、使者与公文都会由此中转 。彼时金马山下的驿道做为交通要冲,客商、马帮熙来攘往,络绎不绝,山脚下建有一处寺庙,此寺乃昆明最早的佛教寺院,初建于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因南诏蒙舍威成王加封金马山神为“金马名山至德景帝”,故建此寺并赐名“灵应寺” 。到元代时寺名改为“归化寺”,在元代归化寺已是城郊最大的寺庙,出远门和外来的客商都习惯在此拜谒祷告祈求路途平安,只可惜在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腊月二十三日明军攻克昆明时毁于战火 。破毁五十七年后应乡民和僧众请命,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沐英的后人黔国公沐晟下令重修了归化寺,并改寺名为金马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金马寺地名的由来 。
明初的金马山除了做为昆明门户,具备形胜之美外,在汪湛海为古代昆明设定的风水布局中还扮演着青龙的角色 。汪湛海入昆后勘定了南干龙是昆明的祖山,接续横断山脉的灵气;龙脉在于商山一脉,金马山在东,为青龙;碧鸡山在西,为白虎,也就是现在的西山;商山在北,为玄武,就是现在的长虫山,诸山环抱之间这一大片为明堂,也就是现在的昆明市区 。

马形山风水形图 呼马山风水

文章插图
昆明风水布局示意图
看图我们可以知道,昆明城的轴心(红色箭头)是从西北到东南的斜向倾斜轴心,而且按照盘龙江由北向南的流向分辨方位,东面为江左,所以江左的金马山为青龙;西面为江右,故而金马山对面,江右的碧鸡山为白虎;正北方承载龙脉的商山是为玄武 。在玄武、青龙和白虎环抱中的广阔空地成为明堂,也就是汪湛海设计的灵龟城之所在,也就是古代先贤为昆明人开辟规划延续繁衍千年的风水宝地 。这块风水宝地就是现在的昆明市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