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举是什么意思】
西周的学校包括乡学和国学,乡学所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国人子弟,国学所招收的学生主要是王室及诸侯贵族子弟 。与我们现在类似,无论是在乡学还是在国学,总有一些学生因为不服学校管教而面临被开除 。不过,在西周,学校是不能随意开除学生的,如果确实需要开除学生,则耆老要请被开除的学生喝酒,周天子还要进行三天“不举” 。

文章插图
耆老,就是德高望重的乡里老人 。所以,耆老请被开除的学生喝酒,主要是发生在乡学里 。
在乡学里,如果有学生不听话,不遵守纪律,学校的老师必须对其进行耐心的教育 。若教育不听,仍然不改正错误,则由乡大夫上报给乡里 。乡里收到报告,要请乡里的耆老来到学校,对不服管教的学生进行感化教育 。
耆老的感化教育手段有两种,一种叫“射礼”,一种叫“饮酒礼” 。
众所周知,周人尚武,很有贵族武士精神,因而,射箭在周朝不仅是一项战斗技能,也被视为是一项上等人的活动,蕴含着尚武精神 。耆老对不服管教的学生举行“射礼”,目的就是要以尚武精神教育学生遵守纪律、服从道德 。
“饮酒礼”更有意思 。举行“饮酒礼”时,耆老要邀请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回来充当礼仪的服务生,“伺候”那些不服管教的学生喝酒 。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以优秀毕业生的行为作示范,给那些不服管教的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励那些不服管教的学生改过自新,遵守纪律,服从和尊敬长者 。

文章插图
另外,在举行“饮酒礼”中,耆老请不服管教的学生所饮的酒叫“元酒”,意思是教育他们不能忘记先世祖先创业之艰辛 。这就像我们现在的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常会提起学生的父母辛苦挣钱培养孩子不容易,引导学生要懂得感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
经过耆老以“射礼”和“饮酒礼”教育后,如果学生仍然无法改过自新,还是不能直接开除的,而是要帮助该学生改变学习环境,把他调到别的学校就学 。然后,再由耆老举行一次“射礼”和“饮酒礼”进行感化教育 。
经过两次“喝酒”感化教育之后,学生还不服管教,这些学生就会被送往郊野居住一段时间,并请耆老给他们举行第三次“射礼”和“饮酒礼” 。
在西周,郊野是奴隶等下等人居住的地方 。西周政府把不服管教的学生送去郊野居住,大概是想让这些不服管教的学生们亲身体会下等人的艰苦生活,使其幡然悔悟 。
如果有学生到此时还冥顽不灵,不能幡然悔悟,那么,西周政府才能正式开除该学生 。学生被开除后,会被西周的政府部门遣送去远方,而且“终身不齿”,即一辈子也不能再当学生了 。
在国学里,如果有学生不服管教,什么办呢?《礼记·王制》说: “凡入学以齿 。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 。”即国学里的教师如果遇到学生不服管教,要逐级上报,最终由周天子来决定如何处理不服管教的学生 。

文章插图
那么,周天子会如何处理呢?
一般情况下,周天子是不会亲自过问的,而是让底下的大臣,如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等都到学校去,重新审查这些不服管教的学生 。如果情况属实,也不能直接开除,而是由大臣们对这些学生进行感化教育,并给不服管教的学生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
- 鹅肝是什么
- 元宵节是什么节日有哪些风俗
- 橘黄色是什么色调
- 菜鸟裹裹上门是什么快递
- ip形象是什么意思
- 说女人是伏地魔是什么意思
- 预定和预订是什么意思
- 猪小肠是什么部位
- 发泡料是什么材料
- 30年结婚纪念日是什么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