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日剧《龙樱2》剧照 。
另外,并非有意泼冷水,吉见先生的预设读者是日本的一般民众,大概率事件是,在观念层面人们会认为先生所言不无道理,但却无关自己的现实选择 。尽管如此,这种发声依然是必要的、可贵的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在学术共同体内部不厌其烦地主张文科的价值,这显然是搞错了对象,实则无需多言,因为我们需要着意对话的对象应是“圈外人”——包括政府官员、一般民众乃至行外专家,因为他们或许在更大程度上左右、影响着文科的当下命运和未来走向 。陈平原教授便曾明言其近年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向圈外人发言,让他们明了人文学的意义;或者说,如何向已达成某种默契的‘社会共识’挑战,证明人文学的存在价值及发展空间”,强调“人文学者要学会理直气壮且恰如其分地、公开地、大声地说出人文学的好处、贡献与重要性” 。茶杯里的风波、微信群里的牢骚于事无补,抬头看路,我们需要更多的陈平原 。
有形与无形
大学、学科是一个历史性产物,自有其寿命和限度,人类社会对大学与学科认知进程之嬗变无疑也是不同时期、参数不断变化的前提下,权力、社会、市场与人等诸多要素综合约束、协商、作用的结果 。有时,究竟是社会误解、抛弃了大学,还是大学中人错付了时代、误判了社会,谁辜负了谁,还真难说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对大学、对学科做“去历史化”理解是要不得的,而基于现实困境的历史回望将赋予当下观察以必要的历史感觉 。吉见敏锐地指出,“日本的大学被‘全球化’‘数字化’‘少子高龄化’三大浪潮席卷 。这三大浪潮使得大学、学问以及社会的存在方式发生了三重变革,任何一所大学都再也无法依靠既有的方式继续生存了 。也许是为了应对社会流动性、无边界化以及不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知识生产的存在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并将其主要特征总结为知识的市场化、全球化、数字化和复杂细分化 。

文章插图
日剧《麻辣教师GTO》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虽名为“‘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实际上,作者只是以“废除文科学部”所形成的社会震动作为引子,向问题引向对这一事态所造成的“冲击”及其内在机制问题的讨论,和对权力-资本-大学三元关系的再认识和对当下日本大学体制自身的批判性展望 。我想,这或许是工作原因不得不长期周旋于三者之间、为东京大学发展殚精竭虑的副校长所独有的观察视角 。吉见对21世纪现实的定性是稳定而明确的——这是一个“人、知识、资本等所有方向都在向流动性、无边界化方向不断发展的世界”,然而,左右大学发展的诸要素之间却始终“相互误解”,权力的逻辑(基于财政支撑的方向指导)、资本的逻辑(基于领导权威、指令体系的高效运转)与大学本有的逻辑(独立自由的学术共同体与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叠加的二重性)之间龃龉不断,成为日本大学改革的难言之隐,吉见甚至以幕末日本为喻,痛批“明明‘黑船’已经来袭,人们却还固守幕藩体制”,而他给出的药方自然是价值、观念上的“开国”、破壁,打破大学内部利益集团的坚硬外壳,以更为灵活(宫本武藏的“二刀流”式)、柔软的姿态(谓之“蛞蝓鱼”)应对流动、互通时代的挑战 。吉见列举了要冲破的五重壁垒,窃以为这实则关系到大学存在的一个基本的价值问题,比如,谁来决定/定义学生的学什么/成为怎样的人,是大学/学科,还是学生自身;教师将是否/如何捍卫有形学科建制下自己的权威性、精英意识和优越感;在生源严重流失和保住个人教职之间如何把握脆弱的平衡 。
- 四川著名的川菜厨师
- 四川一政府部门78万采购月饼 小说
- 1771年是几世纪
- 四川发现一处风水宝地在哪里
- 四川妈妈镇哪个县
- 海底捞是哪里的品牌
- 四川特色乡村
- 四川话常用口语
- 大雪山在哪里
- 亚丁稻城在四川哪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