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一夏解释( 二 )


说罢,他脱掉衣服,只穿着一条短裤,走向大海,一直往深海游去 。会游泳的卫士们也跟着游去 。他们时而被狂涛掩盖,时而冲出浪尖,毛泽东边游边鼓励战士们:“放心,都不要慌 。……现在是涨潮,沉住气,只有被冲上岸,不会被拖人海去 。”畅游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才上岸来 。恰在这时朱仲丽来看望毛泽东,她高兴地迎上去问好,并劝说:“主席,风浪太大,今后不要再冒这个险了 。”毛泽东沉稳地说:“你们不要怕冒什么险,许多成功就是通过冒险才取得的 。这取决于一个人有没有勇气,敢不敢于排除万难 。我说你们要有决心有信心,当然不是盲目地冒险 。”
毛泽东的工作是不分昼夜的,游泳也不分时间 。一次,他在狂风暴雨中又畅游了大海,再次体验了征服大海的豪情 。次日,他欣然提笔,写下了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1955年初夏,毛泽东在广州视察工作,住在省委附近的珠岛上 。工作之余,他偶尔在游泳池里游泳 。一个闷热的下午,他突然说:“我们去游珠江 。”工作人员阻止不住,随他一起到了江边 。罗瑞卿、陶铸等也赶到了,罗瑞卿说:“你游吧,还有一批客人在等着你呢!”
他试图以此阻止毛泽东下水 。不料毛泽东回答:“转告他们,我游完泳,谈话更有精神!”
1955年6月,毛泽东到长沙,看到湘江,更勾起了他对青年时代的回忆,他要横渡湘江 。那一年湘江水涨,随行人员坚决反对 。他说:“水越深,浮力越大,游起来就更便利嘛!”后来他从猴子石下水,游到对面牌楼口北面登岸,历时一小时 。
1956年夏,毛泽东在武汉第一次横渡长江 。
毛泽东要游长江,罗瑞卿、汪东兴、王任重等都不同意 。尽管毛泽东已经畅游过大海,但他们认为海虽比江大,但江比海更险,无论流速还是水情的复杂性,长江都比北戴河海域更危险 。武汉那里长江江面宽约两公里,5、6月风力一般在3—5级,江水流速在每秒1.3到1.9米 。毛泽东当时已63岁,要横渡长江确实非同儿戏 。罗瑞卿说:“保护你的安全是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我是不同意你冒风险,哪怕是一点风险
也不许有 。”争论的结果是先派人去试试水性 。警卫一中队队长韩庆余被派去实地考察,他沿江询问了一些人,都说江里漩涡太多太大,不能游 。他便匆匆回来汇报 。
毛泽东听罢问到:“你下水了没有?”韩庆余一怔,脸红了,喃喃着:“我没有下水 。”毛泽东有点不高兴了:“没有下水你怎么知道不能游?”
罗瑞卿又派副卫士长孙勇去实地考察,他是游泳好手 。毛泽东嘱咐他:“你再去,亲自看看长江到底能不能游?”
孙勇亲自下水游了一趟,报告说:“没有问题,完全可以游 。”
王任重等立即组织人探水情,选地点,并挑选了游泳选手护游 。
1956年6月1日中午,毛泽东从武昌岸边长江大桥8号桥墩附近下水 。他一边侧着身子划水,一边和警卫人员及护游的运动员谈笑,像散步一般轻松自如,高兴时,还扎个猛子 。这次游了两小时零4分钟,水程约26公里 。游至汉口湛家矶江面登船 。
6月3日和6月4日,毛泽东又两次横渡长江 。游后他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