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非常重视体育运动,既是倡导者,又是践行者 。他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就是《体育之研究》 。这篇当时署名“二十八画生”、于1917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期上的重磅论文,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者,养身之道也”、“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一道,配德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等重要论点,至今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现在这篇文章成了体育院校学生必看之理论著作 。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全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更加重视发展体育运动 。
1951秋,毛泽东在接见湖南教育界人士时,特别强调了学校中的体育教育,他说:“你们办学校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重视青年学生的体育锻炼 。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 。”后来,他又提出了要使青年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1952年中国体育总会成立,1955年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会召开,毛泽东两次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
同时,毛泽东身体力行,从青年时代起就刻苦地进行体育锻炼,并自创了许多健身方法,如“六段运动”体操(共六段27节,包括手、足、躯干、头部的活动,还有打击与跳跃的动作,使全身都能获得较均衡的运动)、冷水浴、雨浴、雪浴、风浴等 。而游泳、登山和打乒乓球则是他终身喜爱的运动项目 。
到中流击水
从少年至老年,游泳运动始终是毛泽东的最爱 。郭沫若曾这样概括说:“毛主席少年游小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 。”
在韶山冲毛泽东家门前有一个池塘叫南岸塘,童年的毛泽东就是在这个小池塘里学会了游泳 。劳动之余,他常和小伙伴们在这里游水嬉戏,每到夏天,这里更是他和伙伴们的天下 。在这个美丽的小池塘里,他练成了最初的游泳技巧,也培养了一生的游泳爱好 。
在这个他常常游泳的小池塘前,13岁的毛泽东曾作了志存高远的《咏蛙》一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做声 。”
学生时代,毛泽东与湘江经常亲密接触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去的湘江,毛泽东在一师四年半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愉快的 。他勤奋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也不懈地锻炼着自己的体魄 。课余和假期,在滔滔的湘江中游泳击水,是他最大的体育爱好 。他常和同学们游到橘子洲头,然后上岸,在沙滩上一边日光浴、赛跑、漫步,一边和大家海阔天空地聊人生、理想、抱负 。同学罗学瓒曾在一篇日记中记着:“今日往水陆洲(即橘子洲)头泅泳 。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冷,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亦不觉冷,上岸亦不见病 。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力气,不得不谓运动中之最有益者 。”和同学、友人在湘江的游泳与畅谈,也给毛泽东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常回忆这段青春时光,留下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感人诗篇 。
在以后的战争年代,戎马倥偬,毛泽东没有更多的闲暇去游泳,直到建国后的50年代中期,他才最终实现了畅游大江大海的愿望 。
【钟情一夏解释】1954年夏,北戴河阳光明媚,毛泽东建国后第一次来到这里避暑 。名为避暑,实则工作繁忙,每天批阅文件,修改社论,找人谈话,常常工作到晨光破晓 。一天下午,毛泽东十分疲倦,他伸了一下腰说:“走,去观海潮 。”到了海边,海面上正狂风大作,波涛汹涌 。毛泽东见到如此翻腾的大海,心情十分激动,心中顿时升起一种要征服大海的冲动 。工作人员紧随其后说:“主席,风大了,我们回去吧!”毛主席却说:“走,下海去!”工作人员劝道:“今天风浪太大,不要游了,等天气好了,我们再去游吧!”毛泽东回答:“风浪越大越好,这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勇气 。”
- 眉毛的风水学口诀 眉毛风水口诀50条图片解释
- 抖音上的擦边球怎么解释
- 众包新闻名词解释
- 通货膨胀简单通俗解释
- cmc是什么
- 大众旅游名词解释
- 物流成本名词解释
- 总唉声叹气对风水不好 叹气损坏风水怎么解释
- 唱白脸的意思解释
- 怎么解释身份证上年龄写大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