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一夏解释( 四 )


1953年12月24日至1954年3月7日,毛泽东带领—个宪法起草小组来到杭州 。起草新中国第一个宪法,一切工作都要从头开始,工作量很大,非常紧张、疲劳 。在此期间,毛泽东风雨无阻地进行爬山锻炼 。他常常是在一天工作后,于下午4点左右出去爬山,7点回来,晚饭后继续工作到深夜 。
一天下午,毛泽东与随行人员爬五云山 。五云山很高、上下山有几十里,山上有寺庙 。爬到半山腰时太阳已偏西了,随行人员劝毛泽东下山:“今天太晚了,天快要黑了,我们下山回去,下次再来吧 。”毛泽东轻易不愿改变自己的初衷,他挥挥手说:“你们没有志气,就不要来 。”大家只好跟着继续往上爬,一直到达山顶 。在山顶参观了寺庙,天已经完全黑了 。下山时,毛泽东不愿走回头路,要从钱塘江方向下山,这条路不朝阳,山坡上还有积雪,天黑路滑,极为难走 。但毛泽东兴致很高,边走边谈,他说:“爬山就是前进,使人步步登高,可以尽情地享受山中的新鲜空气、阳光和无限风光,锻炼身体,舒畅胸怀 。爬上山顶,举目四望,会有胜利在握、心旷神怡的感觉 。”
刘继兴考证,这次在杭州,毛泽东将四周的山都爬遍了,先后共爬了35座山 。257米的南高峰,314米的北高峰,239米的玉皇山都不止爬了一次 。北高峰至少登了三次,有他的《五律看山》为证:“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鹰 。”
毛泽东有根竹拐杖他非常喜欢,是在杭州时工作人员就地取材,为他做的 。他们从驻地附近砍了根竹子,稍加打磨,在底部绑了一块胶皮以防滑,就制成了这根简易的拐杖 。毛泽东非常喜欢,爬山时一直拄着它 。
1956年5月22日至29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看八角楼,登黄洋界,攀登井冈山的座座山峰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激动地说:“我离开井冈山已经28年了,没有过去井冈山艰难的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 。”又说:“井冈山是座好山,风光好,空气新鲜,是健身、学习、休息的好地方 。”
一天,毛泽东拄着竹拐杖攀登茨坪的宾馆的后山 。爬上山坡 。他高举着手杖,寓意深长地说:“这东西是个好武器,平时可以帮助我们走路,坏人来了可以用它自卫,打击敌人 。”说完又自信地往前走 。陪同人员提醒他:“主席,那边没有路,不能去了!”他听罢回答:“路是人走出来的嘛,我就不信前面没有路,有山就有路!”说着,他挥起拐杖拨开两边的荆棘,继续往前走 。
崇山峻岭中,闪动着毛泽东伟岸的身影……
乒乓怡情亦传情
毛泽东终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还有打乒乓球 。
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时,他就爱上了乒乓球运动 。当时一师有很大的操场,但没有室内运动场,一到雨天就不能开展运动,而长沙的雨确是很多的 。毛泽东认为乒乓球要求场地小,器材简单,最易开展,因而倡导在学生中开展乒乓球运动 。在他任学友会总务时,曾给每班配置有简易的乒乓球台,乒乓运动在一师得以普遍开展 。第一师范学友会记事录中曾记载此事:“惟乒乓一事轻而易举,随处设席,无须专室,运
动即和徐适度,而置备复易 。乃作木架12个,竹布网12片,每班各一,由每班一人具名领取 。”
在延安时,毛泽东也经常打乒乓球 。那时条件简陋,球拍是光木板,没有胶面,乒乓球台往往是临时支成的 。在这种条件下,毛泽东照样打得很高兴,很认真 。他当时直握球拍,大砍打杀 。
建国后,条件大为改善,中南海有乒乓球室 。毛泽东每周总要打二三次,且一般在睡前,借以缓和一天紧张脑力劳动所引起的神经兴奋 。毛泽东外出巡视,检查工作时也喜欢打乒乓球,在他常住的几个地方,如北戴河、武汉东湖、杭州西湖等地都有乒乓球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