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养老院终究 中国的养老院终于要开始赚钱了( 二 )


2010年前后 , 更有大批国有企业、房地产、保险公司入局养老市场 。
保监会2010年发布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 , 掀起了一轮保险公司办养老的建设高潮;房地产企业在当时恰逢市场快速增长后的瓶颈期 , 采用自购自建自营 , 以养老为名获得土地减免;一批“中字头”的国有企业也开始试水养老地产 , 成为养老产业市场上不可小觑的力量 。
但在中国的巨大的养老需求、低水平的支付能力的结构性困境之下 , 多数养老院仅仅被视作一个收容场所 , 仅仅是维持着老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已 。
所以 , 目前只有“解决痛苦”的护理型养老院才一床难求 , 大量“创造快乐”的高端养老社区 , 在当下的需求还十分有限 。
严重的定位与需求不匹配 , 导致了养老机构在泥潭中整整挣扎了20年 。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 哪怕在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的一线城市北京 , 超过60%的养老企业处于亏损的状态 。
北京邻里家养老运营总监、公众号《养老智库》发起人李子辰总结过不少当年失败的案例:
早在2010年 , 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北京城建集团联合筹划的北京曜阳国际老年公寓正式建成 , 最早采用房地产模式按照1.4万元/㎡销售 , 70年使用权 , 后来由于销售情况不佳 , 改为传统床位月租模式4000至6600元/月 。同样 , 基于极低的入住率 , 北京曜阳国际连年巨额亏损 , “项目实际早已经进入半停业状态” 。
值得注意的是 , 2011年的北京市平均工资仅4672元/月 , 一个正常上班的打工人都难以负担 , 更何况是老人呢?
2015年3月 , 房地产巨头万科的首个养老项目“幸福家社区养老中心”正式运行 , 位于北京市五环开外的窦店 , 定价3000元/床 。开业后 , 项目情况不容乐观 , 业界分析入住率低迷的核心原因:太远 。2018年12月 , 该中心因持续亏损停止运营 , 宣告了北京首个养老项目在经营层面探索的失败 。
而当年北京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 , 也不过3355元/月 。
对于任何一家养老院而言 , 前期最大的是土地成本 , 无论是购地建房还是租房改造 , 无论是自己掏钱还是银行贷款 , 动辄百万千万的前期投入 , 都得让企业做好长线计划 。口碑营造和客户积累需要时间 , 算上投入成本越大 , 很多大型企业需要8-10年才回本 。
还有一些农村敬老院 , 虽勉力维系 , 但是服务质量堪忧 。
在八点健闻考察过的一家位于三线城市的小型养老院:
沿着装有扶手的台阶走上二楼 , 入口处放着一罐檀香掩盖住整层楼弥漫着的老人味 。通道是逼仄昏暗的 , 左右两侧是老人的房间 , 走到底是一处阳台 , 上午10点 , 能走动的老人就被推到这里晒晒太阳 , 呼吸新鲜空气 。
走进失能老人房间 , 一股尿味扑鼻而来 。当护工将老人浸湿的裤子扔到地下时 , 刺鼻味更是如鲠在喉 。每天下午3点的清理时间 , 护工往往是粗暴地抬起老人的腿 , 用一块旧毛巾擦拭着老人已经萎缩的躯体 , 臀部已经布满了褥疮 , 护工对此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 , “(褥疮)老人都会得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