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养老院终究 中国的养老院终于要开始赚钱了( 三 )


老龄化高原即将到来 , 我们的养老机构准备好了吗?
在中国2000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最初十年 , 养老更多是一种数字和概念上的焦虑 , 更多人享受着退休后的自由生活 , 真正困扰老年人的失能失智问题 , 还没有出现 。
学者估计 , 2015-2050年是中国大批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的关键时期 。但没有人能够照料他们 。
在步入“超级老龄化”之前 , 中国将迎来两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 分别为2018—2022年、2028—2039年 , 年均净增8600-1120万 , 第二次增长高峰将持续时间长且速度快 。人口老龄化高峰之后 , 并不是平缓的下坡路 , 而是进入老龄化高原 。
这才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真实形态:我们将应对“未富先老”带来的急剧挑战 , 且没有太多时间用于调整和缓冲 。
国家层面很早就认识到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 , 视之为一项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 。此后数年 , 上到全国养老服务体系规划 , 下到各地出台的养老服务条例 , 机构作为兜底性的保障方式 , 从未缺席 , 但始终是“政策不落地、企业不愿进” 。
多年来 , 政府一直试图解决支付壁垒 , 尝试了各种手段 , 一会儿补供方、补需方 , 一会儿补床位、补人头 , 最后确定了长护险这样一种两头补的方案 , 作为最重要的支付渠道 。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团队调查了三年发现:2016-2018年 , 事业单位养老机构在这三年里头拿到的运营补贴平均189万 , 民办非企业是177万 , 企业是68万 。78%的事业单位、988%民办企业、52%企业都得到了政府补贴 , 除了人员、房租补贴 , 还有很多政策优惠 , 补贴的规模很大 。
然而 , 有了那么多的补贴 , 养老机构并没有开始赚钱 。
乔晓春通过调查发现 , 1-3年收回投资4.5% , 4-6年收回投资占4.9% , 10年以上收回投资的占62% , 绝大多数要想收回投资在10年以上 。
北京慧龄社工所主任王军杰也表示 , 理想状态下 , 一线城市养老院的回本周期 , 短则40个月左右 , 多数要5年 , 如果考虑装修折旧成本 , 则需要将近10年 。
“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 , 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企业的亏损问题 。”乔晓春指出 , 换句话说 , 政府支持了原本应该倒闭的养老机构 , 却并没有对老年人的养老起到真正的支持作用 。
“如果是老百姓自己出钱就很难 , 因为老年人不愿意出钱 。但如果政府愿意投入 , 市场一定会介入 。”乔晓春分析 , 老年人支付能力决定了“上天花板” , 养老成本决定了“下天花板” , 当中的空间差距需要政府来补 , “政府如果不出手 , 这事永远做不成 。”

中国的养老院终究 中国的养老院终于要开始赚钱了

文章插图
政府出地企业运营 , 能挽救养老院吗?
在诸多补供方的手段中 , “公办/公建民营”是最有效的一种 。从字面上就不难看出 ,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 , 政府出地盖楼、企业承包服务 , 相当于“拎包入住” 。
这种模式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1990年代以来 , 中国各地兴建了大批政府办养老院 , 作为救助“三无”老人、五保户的社会福利机构 。尤其是农村敬老院 , 往往条件差、服务质量差 。但在今天 , 养老院的定位转而面向大众 , 尤其是面向广大城市中产阶级 , 提供商品化的养老服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