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风水宝地图片大全


【澄海风水宝地图片大全】
潮汕乡居古韵鸟瞰潮汕平原,海天一色,平畴万里,绣花般的农田和菜畴簇拥着一个个或状如莲花,或如八卦,或如蘑菇,又如手挽手向外有序扩展的人群般的村落 。村中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宛若陶公之世外桃源,极具魏晋之古风 。

潮汕乡居山环水抱,唐宋以来,创寨皆以其地之势,详作布局,依其局建屋,颇具匠心 。“山环水抱必有气”,传说潮汕是块有气的风水宝地,古莲花山脉和从它的边伸出的大南山和南阳山脉,如张开双臂成“冂”字形的巨人,紧紧地拥抱着潮汕平原,将来自北方的寒气遮挡在背后,而将来自台湾海峡和南海温暖的吉祥之气纳入了他的怀抱 。韩江、榕江和练江,从群山逶迤而下,引导着山川灵气,纵横流荡于潮汕平原 。水是一乡之龙脉,一湾湾清水带着“财气”源源而来,再顾盼而去,山峰和古榕的身影晃动于清澈的水面上,娟然如拭 。潮汕乡居依“龙脉”流向而婉转,以水为护卫,于“蟹地”建八卦形围寨;“鼎地”盖浮水莲花般的圆寨;“虎地”则筑方形寨;“蛇地”营造椭圆形寨 。村寨侧开一石门,门前水上一桥飞越,蔽日古榕如一老翁苍然、默然 。“潮阳山水东南奇,鱼盐城郭民熙熙”,钟灵毓秀、古韵盎然的潮汕“风水宝地”,自宋始,曾令不少先朝遗臣择地迁居,到了明初,更来了一位以“风水”造福潮人的“虱母仙”——何野云,他精于青鸟之术,到潮为人择地 。传说他曾经是元末起义军陈友谅的军师,陈友谅败于朱元璋之后,他以风水师的身份隐姓埋名云游到了潮汕,遂为酷爱风水的潮人留了下来,用“风水”为民解困,造福潮人 。由于他终日蓬头垢面、衣裘破旧,生了一身虱子,于是被称为“虱母仙” 。终日疯疯癫癫的“虱母仙”在潮汕留下了许多奇形怪状而充满智慧的风水建筑,潮阳的仙城及其仙城门,据说就是他的杰作 。

依山水婉转走进潮汕乡居古朴沧桑的寨门,可见汉唐世家的“府第式”(潮人称“从厝式”)民居群落,黄灿灿的瓦片屋顶,装饰豪华气派的中心宗祠,手挽手围绕宗祠向外有序扩展的一座座“四点金”,质朴笨拙的围墙,俨然一座“小故宫” 。潮俗云“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决非虚夸,潮汕“从厝式”民居群落和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京都帝王府”比较,两者气势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建筑格局确有相似之处 。“从厝式”民居以宗祠为主体和建筑中心(如故宫的东西宫),有的还设有更楼(如故宫的角楼),围墙外池塘或沟渠环绕(如故宫的护城河),前面有宽阔的阳埕(如故宫前的天安门广场),从而形成一个与故宫相似的向心围合、中轴对称、等级森严的建筑群体 。澄海“陈慈黉故居”就有“小故宫”之美称 。难怪潮人大言不惭地说“潮州厝,皇宫起” 。这“潮州厝”所以能“皇宫起”,据说还是明代潮阳贵屿的“假国舅”陈北科的功劳呢 。传说陈北科在赴京赶考时,碰到前往京城认亲的国舅,二人成为好友,后真国舅途中病死,陈北科遂以其名进京认了皇亲,做起了假国舅 。一次上朝时,天色突变,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陈北科慌忙躲进案几下藏了起来,皇上惊问其故,陈答曰:臣乡中所住的屋舍,皆是黄泥作墙,茅草盖顶的茅屋,因不避风雨,故风雨一来即习惯爬进桌子底下以防不测 。皇上听后,心生怜悯,特恩准他回乡按皇家式样兴建国舅府“黄门第”,并由朝廷负责建筑材料 。自此,潮人因了陈国舅一层特殊关系,纷纷盖起了黄灿灿的京都府第式大屋 。“潮州厝”是否真的因陈北科获皇帝特准才得以“皇宫起”,实难考究,但“从厝式”民居群落确是从古代中原世家大族居住的宫殿式“府第”衍变而来的古老建筑形式,它集居住与祭祀于一体,保留了一些古代“京都帝王府”的宗法形制 。古代中原仕族为逃避战乱,纷纷乘舟穿过南海的烟涛,扶老携幼越过莽莽的五岭到了这三面群山环抱、土地肥美的平原,他们停止了漂泊,收拢同族,筑祠建屋,重现了中原故乡的“一宗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的热闹场面,他们的居屋一般都用“版筑”(潮人称“舂墙”)这种古老的筑墙方式,《诗·小雅·斯干》有云“筑室百堵”时,“约之阁阁,琢之橐橐”,意言筑墙之时,用绳子缚住夹板,束板“阁阁”作响,后投沙土于板内,以杵夯筑使其结实时,发出“橐橐”的响声 。这种夯土版筑的筑墙方式在中原流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至近代已渐被砖墙取代,但时至今日,当你走进潮汕平原,如幸逢潮人建房,远远便能听到“橐橐”的版筑之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