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图①:二塘徽派古民居

文章插图
图②:二塘“建新街”欧式古民居

文章插图
图③:二塘残存的古驿道“石板街”
平乐县城东北部12公里处,有一个著名的桂北大镇叫“二塘” 。全镇行政区域面积226.16平方公里,辖19个村(居)委212个自然村,总人口7.38万人,其中集镇区人口2.4万人,是平乐县城镇规模和人口的大镇 。
二塘镇北邻恭城通湖南,南连荔浦至柳州,东接榕津往梧州,西往阳朔达桂林 。323线国道和恭城至平乐二塘、桂林至贺州两条省道在此交会,桂(林)梧(州)高速公路贯境而过,是平乐县最大的交通枢纽,自古为平乐经济发达的繁华之地 。
“二塘”之名起源于古驿站
在平乐有许多地方叫“塘” 。“塘”的本义为堤岸 。由此引申为“池塘”,古代圆的叫池,方的叫塘 。由池塘逐渐演变成人类居住的村落,便取名“塘” 。然而,二塘地处平乐茶江支流榕津河两岸,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 。却为什么叫“二塘”呢?
其实,“二塘”之名,真正起源于古代驿站 。宋代驿站称为邮铺,每10里或20里为一“铺” 。到明、清时期,为驻防及传递军情而设的驿站,即称为“汛地” 。古时,“汛”与“讯”通假,即通讯之意 。“比汛狭小曰塘,比塘狭小曰铺 。”其实,一般的地区,“塘”往往与“铺”合并,也就是“塘铺合一” 。
据《平乐县志》记载,清朝时期,平乐县境内主要有四条陆路驿道:以县治为起点,西经季鱼塘至阳朔;南经龙窝塘至荔浦;东经团山塘、兴隆塘、榕津塘、滑山塘、沙江塘至昭平;北经馒头塘、沙子塘、校椅塘、大凼塘至恭城 。而古代陆路平乐往东至昭平驿道的第一个驿站叫“团山塘” 。而第二个驿站便是“兴隆塘”,民间俗称“二塘” 。这就是“二塘”之名的由来 。
二塘自古商贸活跃,有“钱贯圩”的美称 。据《平乐县志》记载:二塘圩明代中期立圩,最初在二塘镇廖家村,俗名“钱贯圩” 。至清代后,圩市移至兴隆塘铺,始名“二塘圩” 。
二塘圩市百年兴盛之谜
“十字街,街通街;金三角,广聚财 。”这是一段流传于二塘街坊间的俚语 。它是对二塘集镇架构和景观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二塘圩市兴盛的揭谜 。
二塘圩有“老四街”和“新四街” 。其中,“老四街”位于三角形的集镇中心地段,构成了二塘圩的“十字形”老街架构,俗称“十字街” 。“十字街”东西走向长1000米左右,南北走向长700米左右;而新四街,是指上世纪80年代后,当地民众在国道323线和平(乐)恭(城)、阳(朔)平(乐)省道公路两侧建房,而形成的“中兴街”“广源街”“桂隆街”以及广源街东边的新市场两侧建房后形成的“利群街” 。三条公路街在外围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相互联通,而“利群街”则在三角形的中间,又与内部“老四街”构成的“十字街”相勾连 。
于是,从宏观来看,二塘集镇就构成了一个“以一条国道和两条省道为外围大街,以“十字街”为核心的街街相通的大集镇街区格局 。这种格局既有利于交通运输,也利于商贸交易,更便于市民生活,这就是二塘古圩数百年来人气聚集、持续发展的兴旺之谜 。
据《平乐县志》记载,二塘“钱贯圩”自清代移至兴隆塘铺后,人们开始在驿站旁边建房经商形成街道 。最早建成的街道叫“兴隆街”,为南北走向,长300米、宽3米左右 。之后,在兴隆街的北端向东西两侧发展,建成长1000米左右、宽约4米的街道,取名“大东街” 。再后来,又从大东街的东端(名叫“中井”),往东扩建的街道叫“新兴街”,长300米左右、宽约4米;在大东街中段有个十字路口,人们沿十字路口,往北的赶圩路两侧建房形成新的街道,取名“建新街”,长400米左右、宽约5米 。这四条老街使二塘圩成为十字形的结构 。
- 王君讲风水
- 风水中的147指的是什么
- 世界风水家族排名
- 楼下过道风水好吗
- 开店做生意讲究风水吗 开店做生意讲究什么风水呢
- 风水对人的重要作用是
- 在室内种植圆头和尚君子兰风水好吗
- 风水沙龙活动怎么写 风水中的风沙龙是什么意思啊
- 衣服上图案风水 衣服图案有风水讲究吗
- 通过风水解决问题的方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