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是一首流传多年的老歌,给了几代人无尽的遐想 。而今,在河北省井陉县有一个石头“砌”成的村落,那里的路是石头铺的,房子是石头垒的,连桌子、凳子都是石头制成的 。这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于家村 。这个村不仅以“石”著称,还诞生了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节水村规——《柳池禁约》 。
于家村位于太行山腹地,四面环山 。相传,明代名臣于谦被害后,其子避难于井陉南峪村,育有3子 。长子于有道于成化年间(1486年)携眷迁居此地,“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繁衍至今24代,故名于家村 。如今,全村400余户,95%以上村民为于姓 。
走进于家村,映入记者眼帘的全是石头,石窑、石院、石街、石巷、石楼、石阁……犹如一个琳琅满目的石头王国 。
“我们村属石灰岩地质结构,400米以上没有地下水,在2008年自来水入户前,一直靠天吃水 。但‘用水禁约’(后被称为《柳池禁约》)自明嘉靖三十年(1550年)问世来,我们村没闹过一次水荒,这在十年九旱的井陉山区简直是个奇迹 。”村党支部书记于彦新告诉记者 。
在于彦新带领下,记者来到于家村博物馆,见到了制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四月一日的《柳池禁约》石碑 。上面清晰可辨的碑文,似乎向世人诉说着这个古村落几百年不闹水荒的秘密 。
据76岁的于福科老人介绍,为备天旱用水之需,于家建村后,在村对面山上陆续建了5个水池 。后来,有的池子常有淤泥堆积,用水纠纷也时有发生 。鉴于此,于有道第四代嫡孙于强和于怀两人便“窃思”,制定了“用水禁约”,约定“每年挖池,按门出工,除独夫、孤子、寡妇、病家外,有夫误者,一工罚钱五十,每家吃水许一瓮,取冰许两担,有多积者,一瓮水罚钱五十,一担冰罚钱二十……”对清理池中淤泥用工和用水作出明文规定,对违约用水者予以口头惩戒,对鳏寡孤独等弱势个体给予体恤照顾 。
“用水禁约”制定后,各户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定,用水吵闹现象消失了 。到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于家村人口剧增,用水矛盾再次凸显 。为此,于家族长便“奉祖遗约”,把“用水禁约”刻在石碑上,竖在长有柳树的水池旁,并将其称之为《柳池禁约》,警示人们不要忘记、违背祖训,并号召大家在自家院内和村外空闲地建井窖 。到上世纪70年代,全村共已有水井窖池1000余个 。
正是这个《柳池禁约》,让于家村人祖祖辈辈爱水如命、惜水如金,也让于家后代摆脱了水荒厄运 。
2“老祖宗留下的好传统不能丢”
时至今日,村里吃水已不是问题,但老祖宗节约用水的祖训在于家村一直传承下来 。
走进村民于秀河家,犹如进入一个花园、果园、菜园三园合一的微农场 。
门前、房角空地上或砌石成田或辟地成田,种着各种蔬菜,院子里梨树、葡萄树、月季花,次第相间 。墙边摆着一遛6个大小不一的旧陶罐,里面种的丝瓜已长出巴掌大的叶子 。院子的东南角有一口水窖,上面盖着水泥盖 。3个屋檐漏水口下有3个大铝盆,里面盛满了雨水 。
于秀河告诉记者,受《柳池禁约》影响,他们祖祖辈辈把水看得特别珍贵 。尽管现在有了自来水,但节水习惯一直保持着 。每当下雨时,如果是小雨,家家户户都拿出盆、水桶等来接;如果是大雨,就直接让水流进水窖 。即使是冬天的雪,也要铲起来堆在一起,让它化成水流进水窖 。这些水平时主要用来浇花、浇菜、洗衣服、拖地等 。“俺一个月收入也有2000多元,不差这点水费,但老祖宗留下的好传统不能丢 。” 于秀河说 。
- 盘子在风水中起什么作用呢
- 是谁破了香港的风水局 请吴邪去香港看风水是哪一集
- 单元楼最忌讳的风水是什么 风水最忌讳的两个字是
- 客人坐正位风水怎么解释
- 羊毛被怎么清洗
- 炸薯条用什么淀粉
- 马克笔的痕迹怎样才能消掉
- 一包挂面多少克
- 家有白蚁怎么消除干净
- 鱼的热量高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