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民用示范引领货运和物流产业创新

在田间耕作的无人农机、远洋捕捞的渔船、手机里的导航软件……在越来越多的导航定位场景中 , 藏着一颗同样的中国芯——“北斗” 。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底 , 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销量已超过1.5亿片 , 季度出货量突破1000万片 , 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10亿台 , 北斗系统产业链国内产值达到4033亿元 。
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民用示范以来 , 北斗系统已经从服务我国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走向了千行百业 , 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 , 走出了一条“后发先至”的中国产业化之路 。
以民用示范突破北斗产业化“城墙口”
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投入大 , 运行维护费用高 , 其应用规模的大小和应用水平的高低 , 直接决定了北斗系统的经济社会效益 , 而经济社会效益正是北斗系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因此 , 实现大规模民用推广、形成强大的北斗产业链 , 是北斗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
但在北斗系统刚刚启动区域服务之际 , 由于终端用户少、北斗相关企业少等原因 , 北斗系统终端产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 一台设备的售价高达两三千元 , 与GPS系统相比缺乏竞争优势 ,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北斗的产业化推广和应用 。
民用示范 , 是我国推动北斗系统成功产业化的“关键一招” 。 由于90%的卫星导航民用用户集中在交通运输系统 , 率先在营运车辆数量超千万的道路运输行业推广应用 , 有利于北斗系统迅速实现规模效益 , 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
2011年10月 , 交通运输部和总装备部在京联合开启了“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实施工作 , 成为第一个启动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民用示范工程 。 该项目涉及“两客一危”运输车辆(包括旅游包车、长途班线客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应急保障车辆、重载普货车辆等重点营运车辆 , 通过北斗系统提高运输过程超速、疲劳驾驶、非法运营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控能力 , 提升管理水平 , 减少交通事故 , 提高经济效益 , 同时验证北斗系统性能指标 。 该项目被称为“示范中的示范” , 承载着探索北斗“军民共建共管共用共赢”新思路的厚望 。
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应急管理部推动下 , “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简称“全国货运平台”)于2013年1月起投入使用 。 该平台是12吨以上重载货车的国家级监管平台 , 由北京中交兴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 相关负责人介绍 , “平台具备‘三个自动’功能 , 融合北斗技术 , 针对超速、疲劳驾驶等情形及时向司机或有关部门提供自动提醒、自动转发、自动报警等服务 , 有效提升道路安全水平 。 ”
截至目前 , 全国货运平台已经累计提供驾驶风险提醒服务超过80亿次 , 对超速的纠正率超过96% , 疲劳驾驶的纠正率达到41% 。 公安部的数据显示 , 从2012年到2019年 , 重大交通事故下降了92% , 重载货车万车事故数下降了36% , 万车死亡人数下降了40% 。 以北斗为“芯”的货运平台 , 积极促进了我国道路安全的持续改善 。
另一方面 , 在政策支持下 , 全国货运平台的发展过程 , 也对北斗的产业化 , 以及系统的兼容性、稳定性起到了突出贡献 。 通过在货运行业的大规模应用 , 北斗芯片价格最低降到了个位数 , 极大降低了北斗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门槛 。
在业内看来 , 全国货运平台已成为北斗行业突破产业化的一个“城墙口” , 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