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方法,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方法,临床症状

文章插图

当发现猪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后,应立即隔离和治疗,对污染的环境、用具等应及时消毒 。可使用氟甲基霉素10%(每千克重0.2mL,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5天)、磺胺类药物(磺胺-5-甲氧嘧啶,每千克重0.07g,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5天)对发病猪进行治疗 。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方法,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方法,临床症状

文章插图
一、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属于细螺旋体的钩端细螺旋体 。钩端细螺旋体对人、畜、野生动物有致病性 。钩端螺旋体有很多血清群和血清型,目前全世界发现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有25个血清群,至少有190个不同的血清型 。引起猪钩端螺旋体疾病的血清群(型)有波摩那群、致热群、秋季热群、黄疸出血群,其中波摩那群最为常见 。
二、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
1、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是仔猪发病比较多,尤其是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最严重,中、大猪一般病情比较轻,母猪不会发病 。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猪和带菌猪 。钩端螺旋体可以随着菌猪和发病猪的尿液、乳液和唾液排出体外污染环境 。猪的排菌量大,排菌期长,而且与人接触的机会最多,对人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人感染后,也可以带菌和排菌 。人与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叉传播,在疫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鼠类和青蛙也是重要的感染源,是该菌的自然储藏主 。鼠类可以终生带菌,通过尿排出菌,造成环境长期污染 。蛀类主要是排尿污染水源 。
2、钩端螺旋体疾病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主要途径是皮肤,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粘膜 。吸血昆虫叮咬、人工授精、交配等可传播本病 。该病的发生虽然没有季节性,但在夏、秋多雨季节却是疫情高峰期 。这种疾病经常散发或地方流行 。
三、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
1、急性型:多见于小猪,特别是哺乳小猪和保育猪,呈暴发或散发流行 。潜伏期为1~2周 。临时诊断症状突然发病,体温上升到40~41℃,稽留3~5天,病猪精神沉郁,厌食,腹泻,皮肤干燥,全身皮肤和粘膜黄疸,后肢出现神经性无力,颤抖的病例中出现血红蛋白尿,尿色如浓茶,粪便呈绿色,有恶臭,病程长可见血粪,死亡率可达50%以上 。
2、亚急性和慢性型:主要以损害生殖系统为特点 。病初体温不同程度上升,眼结膜红、浮肿,有的泛黄,有的下颌、头、颈、全身浮肿 。母猪一般没有明显的临诊症状,有时会出现发热、无乳 。但是,怀孕不到4~5周的母猪,被钩端螺旋体感染后4~7天可发生流产和死产,流产率可以达到20%~70% 。怀孕后期的母猪感染后可产弱仔,仔猪不能站立,不会吸乳,1~2天死亡 。
四、钩端螺旋体病的病理变化
1、急性型:以败血症、全身黄疸和各器官、组织广泛出血和坏死为主要特征 。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可视粘膜、肝脏、肾脏、膀胱等组织的黄染和出血程度不同 。皮肤干燥坏死 。胸腔和心包里有浑浊的黄色积液 。脾脏肿大、充血,可见出血性梗塞 。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棕色,质脆,胆囊充盈、淤血,被膜下可见出血灶 。肾肿大、淤血、出血 。肺部淤血、水肿,表面有出血点 。膀胱积有红色或深黄色的尿液 。肠及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 。
2、亚急性和慢性型:表现为身体各部位组织浮肿,头颈、腹部、胸壁、四肢最明显 。肾、肺、肝、心外膜出血明显 。浆膜腔内常见黄色液体和纤维蛋白过多 。肝、脾、肾肿大 。成年猪的慢性病例是肾脏病变最明显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