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在生产端 , 拼多多把视线投向了更底层的技术可能性 , 并把希望押在了年轻人身上:
2020年5月 ,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指导下 , 拼多多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发起了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 。 来自全球的顶尖团队参与进高原草莓AI种植挑战赛 , 共同探索一批有价值的“人机协同”草莓种植方案 , 并将其输出到更多草莓产区 。
2021年 ,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举办到第二届 。 这一次依然邀约了全球青年农业科研团队 , 各团队需要利用营养科学、精准农业等前沿技术 , 挑战六个月内种植出高质量、高产量的番茄 。
除了种植技术 , 2021年 , 拼多多还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等产学研机构联合主办“第一届中国农业机器人创新大赛” 。 预赛阶段 , 大赛吸引了195个项目参与报名 , 最终 , 来自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的“设施园艺机器人作业系统”、中国农业大学的“采摘童——垄作草莓收获机器人”以及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自动垂直农业生产系统”分别拿下三个“一等奖” 。
相比成熟的互联网C端应用 , 新技术目前在农业领域的落地还处于早期阶段 。 上述一系列赛事如同一座座桥梁 , 让AI、新材料、物联网、传感技术进入农业生产 , 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跨学科跨领域团队交流思想 。 伴随着更多的青年新锐投身数字农业 , 即使是小农户 , 也将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农业科技变革 。
技术是拼多多投入农业生产端的关键词 。 在流通环节 , 拼多多把更多的投入放在了农产品上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
拼多多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 , 其本季度的营业成本达到79亿元 , 同比增长197% , 其中部分投入主要来自配送和仓储费用的增加 。 具体而言 , 拼多多正在全国范围内 , 依托其数字化增加投入 , 建设冷库、生鲜冷链物流体系等基础设施 , 建立适合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体系 , 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损耗、提高质量 。
“要想富 , 先修路” 。 拼多多在流通环节做的是更基础的工作 , 而不仅仅是利用互联网属性缩减链路 , 把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平台 。 目前 , 基于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长期投入 , 拼多多通过路线规划技术与网络解决方案 , 打造出一套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 直连超过1000个农产区 , 并带动超1600万农户参与到数字经济之中 。
除了提升效率 , 降低损耗 , “修路”也意味着更好地连接供需两端 。 基于“需求推动供给”的思路 , 拼多多过去几年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 , 对消费端进行改进 , 最终打造出“农地云拼”的模式 。
“农地云拼”是让生产、流通环节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的关键 。 传统中国农业供需模式下 , 消费需求难以高效传导至农户 , 农民的种植生产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何为今年的生产做计划?假如要扩大产能 , 农产品滞销怎么办?
农地云拼”模式的形成 , 相当于建立起一条覆盖全国的农产品上行“短链” , 其一头连着市场 , 一头连着农户 , 生产得以按需推进 。 而在建立连接 , 帮助农户直接打开销路的同时 , 拼多多也以“零佣金”和补贴的形式助力产区增产增收 , 并为农产地塑造优质品牌效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