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拼多多每次发财报都会成为行业焦点 , 这次同样有两点格外受到外界关注 。 第一点 , 拼多多赚钱了 , 其首次在标准会计准则下实现盈利 , 且24.14亿的净利润大超预期 。 这终结了长期以来该平台“增长只能靠烧钱”的争议 。

文章插图
第二点 , 拼多多并不准备就此走上强调盈利的路线 。 陈磊时代的拼多多延续了平台此前对农业的重视 , 且科技底色更加浓重 。 财报发布的同时 , 拼多多推出“百亿农研专项” , 宣布将不以行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 ,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 给农业科技从业者和劳动者更多动力 。
一直以来 , 外界持续关注拼多多的GMV及用户增长状况 , 对另一条主线的关注则稍显薄弱 。 但事实上 , “农业”既是理解这个月活超7亿的平台行至今日的关键 , 也是观察其后续发展的重要视角 。
自2015年创立以来 , 农业始终是拼多多的基本盘 。 在诸多行业新贵以各种方式涉足这个古老产业的背景下 , 拼多多的作为 , 与各路同行都不一样 。
“改造”农业 , 有多难
“改造农业”也好、“赋能农业”也好 , 这都不是新鲜概念 。 各路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房地产公司都试图参与进农业效率的提升中 , 但作为一个古老的产业 , 加上各种“时代遗留问题” , 这件事比想象的要难太多 。
以部分互联网公司切入的农业流通环节为例 , 国内传统的农业流通体系相当繁杂 , 农产品从产地被生产出来后 , 需要先进入产地批发市场、再到中转地批发市场、然后是销地批发市场 , 最后才进到零售端 。
如此流通程序的形成有其特殊的产业背景:国内农业的发展更多是小农经济 , 产地相对分散 , 源头直采存在困难 。 但批发商的层层转手也带来了大量问题 , 如原产地品控缺失、物流损耗、交易链条长、存在价格波动风险等等 。
痛点显而易见 , 因此不少互联网“改造”都集中了在流通环节 , 或是末端的分销环节 , 即试图通过缩减中间环节来降本增效 , 在链条的局部做文章 。 这一思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端买菜的成本 , 但并不宽广的利润空间未必能够撑起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
更关键的是 , 只在链条的局部做精简的话 , 对于更上游的农户、乃至农业整体的增量价值创造而言 , 作用并不是太大 。
繁杂的流通体系只是农业效率提升的阻碍之一 。 农业要发展 , 离不开生产端农户种植水平、田间地头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 也离不开消费端与生产者之间高效的需求对接 。 简言之 , 只有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均实现效率提升 , 农业才能真正获得整体增量 。
而拼多多正在推进的 , 正是这样一个农研大工程 。
拼多多的大工程
无论是崛起时的“农村包围城市”路径 , 还是平台长期以来对农产品的倾斜 , 拼多多和农业之间都算得上渊源颇深 。
不过 , 拼多多与农业的联系 , 远不只是为农产品提供线上销售渠道 。 作为“立身之本” , 拼多多在农业上的投入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 , 所做建设均是行业的基础工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