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 读来饶有兴味 。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 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 回应了开头, 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 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 什么“九蒸九晒”, 什么“水煮油炸”, 什么“千锤百炼”, 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 。 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 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
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 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联想丰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 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 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 本文作者就是这样 。 或由辛弃疾的事迹, 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 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
例如, 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 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 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 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 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 接着, 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 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 揭开了其中的谜底, 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 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 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 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惹来诽谤, 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 再如, 由“弃疾”这个名, 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 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 总之, 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 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
二、以评带传
梁衡的人物散文, 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 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 家喻户晓的伟人, 还有文惊当世, 传之百代的文人 。 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 。 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 以评带传, 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 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 。 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 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 梁衡是第一人 。 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 “词人本色是武人, 武人本色是政人” 。 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 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 。 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 他由武而文, 又由文而政, 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 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 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 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积极 。 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 在文章最后一段, 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 水煮油炸, 千锤百炼 。 历史的风云, 民族的仇恨, 正与邪的搏击, 爱与恨的纠缠, 知识的积累, 感情的浇铸, 艺术的升华, 文字的捶打, 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 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 冲击积聚 。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 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 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 化作诗词 。 他并不想当词人, 但武途政路不通, 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 也是一首好词了 。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 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 梁衡对历史的反思, 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 。 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 觅渡, 渡何处》、《把栏杆拍遍》, 证明了这一点 。 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 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 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 。 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 姿肆张扬起来了…… ”
- ebay运营必备技能有哪些?怎么运营ebay店铺?
- 瘦身必备:低热量的食物有哪些
- 自媒体必备工具有哪些?怎么选择工具?
- 如何控制自己不玩手机 怎么劝高中生不玩手机
- 高中生怎么赚钱,手机打字赚钱一单一结?
- 暑假怎么赚钱,适合高中生赚钱的平台?
- 高中生买什么手机合适
- 手机几大自拍技巧——手机拍照必备知识,照相姿势怎么摆好看?
- 化妆品在哪里买才能买到正品 必备化妆品
- 学生上课玩手机怎么处理,高中生玩手机屡教不改怎么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