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后,泡泡玛特应该NFT化

泡泡玛特的下一站是NFT
泡泡玛特已经有了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数字确权 , 信息溯源的意识 , 也有一定的技术积淀去开展NFT“服务” 。
在泡泡玛特最新披露的2021年Q3财报中 , 其整体零售收入同比增长75%-80% , 低于上半年116.8%的营收增速 。 截止发稿前 , 泡泡玛特总市值788.59亿港元 , 较上市以来逼近1500亿港元的最高市值 , 已跌去大半 。
潮玩、盲盒、抽合机、IP、主题公园……这些关键词汇聚到一起 , 勾勒出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的轮廓 。
去年12月 , 泡泡玛特成功赴港上市 , 上市首日市值超1100亿 , 超100%的涨幅在资本市场掀起了一股潮玩旋风的同时 , 也第一次让外界见识到了Z世代对潮玩狂热的购买力 。
上市是一场资本的狂欢 , 也是企业一个新的起点 。 IPO后的泡泡玛特在持续强化IP孵化能力 , 向高端收藏玩具延伸 , 努力撕掉盲盒标签 , 以期向外界展现出一个极具增长潜力的新物种形象 。
“泡泡玛特不光是潮玩 , 如今更像是一个平台 , 泡泡玛特的核心是零售娱乐化 , 同时也是艺术品而非简单的潮玩 。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所言既是对泡泡玛特的核心定位 , 也是泡泡玛特的未来方向 。
众所周知 , 艺术品的高价取决于其稀缺性 , 泡泡玛特想从潮玩向艺术品锚定 , 就要率先解决艺术品造假、交易流通等问题 。 而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 , 不可篡改、账本公开性等特点能够极大提升交易效率 , 令艺术品交易过程、价格信息更加透明 。
NFT是不可更改的非同质化代币 , 是一种利用文件标记数字证明的技术 , 能“让你打上自己的标签 , 证明作者是你” , 也是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十分重要的载体 。 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NFT , 就如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 而NFT的这些特点天然与具备稀缺性的产品适配 。
泡泡玛特想依托潮玩艺术品扩大商业想象空间 , 有意识地将NFT与潮玩艺术品结合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 既能明确作者权益 , 亦能把收藏价值最大程度地量化 , 还能搭上元宇宙的列车 。 而在促成交易、拉升产品商业价值的过程中 , 泡泡玛特自身的价值也会慢慢凸显 。
换言之 , 若想给资本市场讲出一个好故事 , 上市后的泡泡玛特应该NFT化 。
盲盒or潮玩泡泡玛特成立伊始 , 就把自己与非传统意义的玩具商家做了区隔 , 标榜自己是潮流玩具品牌 。
在中国 , 潮玩零售是一片蓝海 。 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报告称 , 中国潮玩零售的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63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207亿元 , 复合年增长率34.6% , 2024年有望达763亿元 。
每件潮流玩具都蕴藏着设计者的心血和灵感 , 是艺术具象化表达的最佳载体 。
其实在泡泡玛特出现前 , 潮玩更多被定性为艺术家玩具 , 售价通常都在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 受众也多为小众圈层的玩具收藏者和艺术爱好者 , 2019年一幅Kaws早年画作甚至拍出了1.15亿港元的高价 。
直到2016年泡泡玛特与Molly的创作者王信明签订独家授权协议 , 并在8月推出首个“Molly Zodiac”盲盒系列一炮而红 , 潮玩才得以在大众市场引爆 。 这一点 , 从泡泡玛特的营收上也有很直观的体现 。
2017-2019年 , Molly的收入占总收益的 25.9%、41.6%、27.1% , 其次才是泡泡玛特25个独家IP中的Pucky 。
可以说 , 泡泡玛特与Molly是互相成就的 , 没有Molly前的泡泡玛特 , 是一家连续亏损五年的潮玩连锁店 。 而没有泡泡玛特的Molly , 也还是一个小圈子里的“Art Toy” 。
如今的泡泡玛特已是抓住年轻人消费喜好的优质标的 , 盲盒“让人上头” , 但究其根本 , 它的成功还要归功于对IP的开发与管理 。 截至2020年6月30日 , 泡泡玛特总计运营93个IP , 包括12个自有IP、25个独家IP 及56个非独家IP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