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龙上市在即,“五毛辣条”挺进“五环内”?

辣条还能“香”多久?
卫龙二度冲击港交所, 终于开花结果 。
近日, 知名辣条品牌卫龙通过港交所聆讯, 并披露聆讯后资料集, 预示着卫龙即将正式登陆港股资本市场, 成为名副其实的“辣条第一股” 。 早在5月12日, 卫龙就曾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不过按照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 申请企业递表时间超过6个月未获批, 其招股书就会自动呈现失效状态 。
小小辣条要上市, 卫龙再次成为热度话题 。
事实上, 和“上市梦”一样, 卫龙一直都有一颗“草根逆袭”的野心, 对“高端路线”的执念即是冰山一角 。
从最初5毛钱透明小袋到“苹果风”包装, 再到开设线下体验店, 卫龙时刻渴望突破阶层, 实现跃迁 。
然而, 作为一根“辣条”, 卫龙向上突围的“天花板”肉眼可见 。 作为“扛把子”产品, 辣条带给卫龙的想象空间还有多少?
01小小辣条何以做起“高端梦”?卫龙本身就是一个“向上突围”的故事 。
创始人刘卫平, 1978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 。 当地许多家庭以卖酱干为生, 刘卫平家庭贫困, 从小就跟着母亲做酱干 。 1997年, 高中毕业后的他南下打工 。
1998年, 平江县发生特大洪水, 大豆价格疯涨, 为了降低成本, 酱干作坊的老师傅们开始用小麦替代大豆, 面筋替代豆干, 便有了与酱干口味相似的辣条 。
当时, 主产大米的平江并没有足够的小麦来支撑辣条制作需要的面粉, 当地不少人来到中原地区创业, 刘卫平也是其中一个 。 得知闻名全国的双汇火腿肠产自漯河, 他便来到漯河, 从小作坊开始做起, 结果生意火爆 。 2001年, 刘卫平和弟弟一起创办了平平食品厂, 专门生产具有湖南家乡口味特色的辣味豆制品 。
看得出来, 一开始, 刘卫平就没打算把辣条当做“小本生意”来做 。
2003年, 刘卫平为辣条注册了商标——卫龙Weilong, “卫龙辣条”正式诞生 。
2004年, 他投入数百万, 从欧洲买到一条价格不菲的生产线, 并把包装机从半自动变为全自动 。 同时在内部建立起产品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专门设立质量管理机构, 还聘请了一批拥有专业团队的质检机构 。
刘卫平对辣条的“认知升级”从未停止 。
为了摆脱“垃圾食品”“不卫生”“不安全”的标签, 刘卫平专门找了摄影团队给辣条制作流程拍摄了宣传照, 还在加工车间架起了摄像头, 直播辣条的制作过程 。

卫龙上市在即,“五毛辣条”挺进“五环内”?

文章插图

2016年, 在iPhone7发布会当天, 卫龙辣条借势升级外包装, 同步推出新品hotstrip7(辣条7), 宣传风格也是碰瓷“苹果风” 。
同年, 卫龙还开“辣条界先河”, 开设线下专柜, 店面时尚简约, 大辣条被装进玻璃窗, 妥妥的高端科技风, 成为当时爆火的热度话题 。
近年来, 卫龙又在营销上下足了功夫 。 碰瓷营销、跨界联名、国货回潮, 借势给14岁跳水冠军全红蝉送了几十箱辣条, 赚足了热度和眼球, 一跃成为“网红零食” 。
总之, 卫龙一直在努力摆脱“土味”形象、抬高身价 。 甚至于此次登陆港交所, 除了满足自身在资本市场上的需求之外, 提升品牌溢价, 获得身份认同, 于卫龙而言, 是另一重要意义 。
02“童年滤镜”背后难以摆脱的产品认知卫龙的努力没有白费 。
曾经5毛钱一包的辣条的身价翻了N倍, 11月23日, 卫龙淘宝官方网站信息显示, 78克大辣棒6袋装共26.9元, 平均4.48元 /袋, 280克装小面筋14.9元 /袋 。
2015年, 卫龙在亚马逊上售价一度高达10.49美元一包, 身价大涨 。 招股书显示, 从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 卫龙辣条平均售价从13.9元/kg上涨至14.8元/kg, 两年时间价格上涨了6.5%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