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能否拯救微信?( 三 )


不难看出 , 无论“私密赞”还是“多身份切换” , 这类复杂的设计 , 都是为了调和微信原有的封闭社交关系、与视频号带来的开放社交关系之间的矛盾 。 这种“既要又要”、画蛇添足的产品设计 , 就体现了微信固有社交关系对视频号场景带来的制约 。
另一方面 , 社交关系叠加后的视频号 , 在单纯的内容消费场景下 , 尚未展现出优势 。 以今年9月25日 , 央视直播孟晚舟回国新闻为例 , 在孟走下飞机的时刻 , 我分别观察了央视在三家平台的直播间数据 。 抖音快手的单场累计观众人数均在3000万左右 , 而视频号仅有1000万 。 这一数据与彼时视频号4.5亿的日活数据相比 , 并不出色 。 大致同样的数据比例 , 也出现在了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直播中 。
考虑到视频号的发展不可能完全摆脱微信的熟人社交关系链影响 , 我认为视频号会走出不同于抖音、快手的第三条路 。
抖音强调全局效率最优 , 重视内容消费端体验 。 而快手强调私域流量 , 重视创作者体验和下沉市场 。 视频号从私域流量加持和零门槛内容生产的角度 , 前期表现更像快手一些 。 并且 , 微信对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无缝覆盖 , 理论上可以做到比快手更加下沉 。 但这并不意味着视频号会逐步取代快手 , 顶多只是蚕食一部分快手的使用场景 。
视频号目前 , 更多被用于私域流量的变现环节 , 即专门针对微信好友、视频号公众号粉丝的内容生产 。 从微信外的全网收集所谓公域流量 , 沉淀到个人的微信号、视频号后 , 再通过短视频和直播 , 售卖产品或服务 , 已经是当下非媒体类视频号创作者的标准变现操作 。 因此 , 视频号的非媒体类内容创作者 , 并非像抖音、快手一样 , 需要兼顾粉丝(留存变现)和非粉丝(获客) , 而是更专注于服务现有粉丝 。
抖音、快手的创作者 , 无论是以涨粉还是带货为目的 , 付费投放(抖音的“抖加” , 快手的“粉条”)是常见的方法 , 而视频号的官方付费投放工具迟迟没有落地 , 甚至未来是否会有这样的工具都未可知 , 正是因为微信具备全网引流的优势 。 对于腾讯而言 , 微信是流量的起点 , 而对于创作者 , 微信却是流量的终点 。
讨论到这里 , 视频号的发展方向也就明确了 。 短期内视频号的内容消费仍依赖于社交关系 , 中长期来看 , 视频号的内容消费比例中 , 推荐分发的比例会接近快手 , 但无法达到抖音的水平 。
作为微信的功能模块 , 视频号不会反客为主 , 破坏微信作为即时通讯产品的基础体验 , 但可以增加微信的用户时长 , 也可以为内容生产者提供私域流量沉淀和变现的工具 。 视频号的存在 , 强化了微信作为内容创作者私域流量池的意义 , 也留住了内容消费者 , 对于微信乃至腾讯的后续发展 , 具有不可或缺的战略意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