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电商广告“极限词”泛滥,不能让诈骗犯去消除

通过谐音字、异体字或者拼音体使用极限词 , 不应该没有应对的办法 。 关键是 , 相关平台有没有真正将治理平台上的广告极限词 , 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
日前新华社报道称 , 当前 , 各类网络平台上不乏靠夸大其词促销者 , 部分网络平台上违规违法使用极限词广告的情况仍多 , 不仅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 甚至也导致不法分子假借“商家广告词违法”进行敲诈勒索一类案件频发 , 亟需加强监管治理 。
我国《广告法》明文规定 , 广告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 。 商家使用各种极限词进行广告推广 , 涉嫌虚假宣传 , 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骗 , 事实上也会亲手砸了自己的招牌——消费者只需简单通过极限词 , 就能判断该商家是否诚信和守法 , 以及是否值得信赖 。 线下市场上 , 在我们的周遭 , 生活中的这类广告越来越少了 , 但是在电商平台和带货直播间 , 极限词依然大量存在 , 成为监管盲区之外的隐匿空间 。
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的商家 , 并非不知道不能使用极限词进行宣传 , 恰恰相反 , 他们都很懂《广告法》的规定 , 只是自信能够避免被查 , 所以无所顾忌 。 通常 , 这些商户会以拼音、谐音、异体字等方式使用极限词 。 比如 , 禁用词“最”的谐音体、拼音体 , “蕞低价”“蕞D价”“Zui低价”等等被广泛使用 。 事实也证明 , 他们“绕弯”使用极限词 , 很大程度上确实降低了平台技术监管的效率和精度 。

评论丨电商广告“极限词”泛滥,不能让诈骗犯去消除

文章插图

一些平台上 , 动辄出现“zui低价”“国家级”“全球唯一”等表述 。
平台技术监管可以被绕开 , 行政执法部门又案多人少 , 监管压力很难全时全域覆盖 。 在此背景下 , 商家滥用极限词 , 似乎倒成了搞敲诈勒索的犯罪分子们的发财机会 。 一些网店被人举报涉嫌虚假宣传问题 , 对方声称只要几千元钱 , 就能撤销举报“了事” 。 在警方查处的一起案件中 , 2000余商家因极限词被敲诈 , 很多还都乖乖给了钱 , 涉案金额超过200万元 。 显而易见 , 此类案件发案势头有所上升 , 与电商广告领域普遍存在的滥用极限词情况紧密相关 。
电商广告滥用极限词 , 不仅关乎法律的严肃性 , 更关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和健康的市场经营秩序 。 某种意义上 , 对滥用极限词的监管无力 , 就是对不诚信欺骗行为的放纵 , 也是对遵纪守法商家的伤害 , 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 我们显然不能将《广告法》关于禁用极限词的执法事项 , 都交给搞敲诈勒索的犯罪分子们去完成 。
电商广告极限词泛滥 , 难治也得治 。 电商平台和直播平台是当仁不让的第一责任人 。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 在技术层面 , 通过谐音字、异体字或者拼音体使用极限词 , 不应该没有应对的办法 。 关键是 , 相关平台有没有真正将治理平台上的广告极限词 , 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 平台应该警惕那些可能不断更新的用于规避治理的“歪招” , 从源头上强化治理 , 动态升级监管技术水平 , 不让电商平台和带货直播成为极限词泛滥的监管盲区 。
市场监管部门同样应该主动提升监管技术水平 , 合理利用消费者力量和市场力量 , 提升监管效能 。 网络极限词广告竟然成为犯罪分子的“机会” , 这对监管部门其实也是一种启发:利用外部力量 , 畅通举报途径 , 通过有奖举报等形式 , 提高公众参与举报的积极性 , 针对网络电商广告滥用极限词 , 形成如同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般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监管环境 , 相信电商广告这个极限词的监管盲区一定能够消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