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 江湖上流传起“AI四小龙”的说法 。 从融资到上市, “四小龙”的发展节奏都高度协同 。 “四小龙”之中第一个申请上市的旷视曾于2019年就向港股提交了招股书, 但不到十个月便终止赴港上市进程, 随后旷视从港股转战科创板并于今年9月过会 。 此外, 云从在2020年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 今年7月也已成功过会 。 目前唯一有点落后的是依图, 它在2020年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后, 却在今年6月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
“四小龙”为什么竞速上市?投资人杨俊(化名)对铅笔道分析称:“所有人都等不起、等不及了 。 ”
【7年,一群科学家干出1个IPO:120亿美金】人工智能行业投入高、回报周期长, 亏损严重, 已经逐渐成为普遍认知, 而投资市场已经不再向前几年那样盲目押注AI赛道 。 “也因此, 在未能实现有效造血的时候, 上市成为了这些独角兽们共同的、唯一的选择 。 ”
对于上市进程, 此前还有投资人感叹:“(对于AI公司来说)现在的形势是哪里能上就上哪里 。 ”
看不见的AI, 看得见的亏损
为钱焦虑, 是AI创业者的常态, 且与公司的体量大小无关 。
翻开“AI四小龙”的招股书, 共同点都是未能实现盈利 。 粗略统计, “四小龙”三年累计亏损超400亿 。 虽然亏损都包含了“公允价值损失”(主要是员工期权造成的亏损),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亏损后, 各公司的调整亏损净额都有降低, 但数字依然庞大 。
拿本次即将上市的商汤举例, 在财报中, 商汤将亏损归因于巨额研发支出, 其中研发人员的薪酬开支占了大头 。
商汤科技联创兼CEO徐立曾表示, “人工智能的战争是人才的战争 。 ”所以, 自2014年完成天使轮融资后, 商汤即开始地毯式招揽人才 。 招股书显示, 截至2021年6月30日, 商汤有5286名员工, 其中3593名为研发人员(超过另外三家研发人员的总和), 另外还有40名教授带领研发工作 。
所以也有观点认为:“AI公司是科学家的狂欢, 但学术论文是产生不了营收的, 总得有人来给员工的高薪、昂贵的集群和电费买单 。 ”
在巨额亏损的另一面, 投资人对盈利的迫切性越来越强烈 。 华盛证券认为, 目前AI创业公司已经成长多年, 已经从“技术突破”转向“商业成长性”周期, 资本对其的选择也从技术突破转向了能否落地的实现商业化的阶段 。
可是, AI商业化并非易事 。 一家AI企业创始人此前对铅笔道分享自己感受:“AI创业, 死亡随行 。 ”其核心原因就在于技术投入高, 但是赚钱难度大 。
就目前来看, AI的商业化落地场景比较集中, “AI四小龙”都在安防、金融领域进行竞争 。 大方向的“异曲同工”, 部分垂类业务的重合, 使得竞争者之间从避免同质化走向了同质化 。
当然, AI难赚钱的局面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 。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四小龙”虽然拥有非常强悍的技术实力, 但在市场上用来招揽客户的, 往往是比较朴素的大众化产品, 很难实现非常高的利润 。
换言之, 虽然AI技术正在高精尖方向快速迭代, 但市场上的需求还是比较低端 。 “比如商汤的困顿来源于愿景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当下的AI技术无法实现平台型的商业模式, 而碎片化的定制场景无法支撑过高的估值 。 ”
一位“四小龙”其中一家公司的员工表示, “四小龙”尚未盈利主要是行业本身特点和技术受限所致 。
从模式上, 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形成为服务付费的习惯, 所以AI 公司的业务大部分只能 to G 或 to 大客户 。 而 to G 和to 大客户通常项目定制化程度高, 项目的可复用程度差, 边际效应太低, 成本过于高昂 。
- 科学家变富豪,只差一个IPO
- 首家三地上市药企来了,高瓴陪跑7年,市值2000亿,百济神州下周一询价
- 玩 VR 的人|元宇宙凶猛,我们和离它最近的一群人聊了聊
- Shot on iPhone是怎么火遍全球,还火了7年的?
- 80后科学家用果蔬纤维素制成眼影亮片!无毒可降解
- 文明忠:扎根肇庆海事基层一线的“科学家”
- 为了一滴沥青,竟熬死两代科学家,好在得了一个搞笑诺贝尔奖
- 科学家发现高压下WS /MoSe 异质结中稳定的层间激子
- 新西兰环科所科学家检测100多种合规前电子烟:结果令人担忧
- 2017年七夕出生的宝宝叫什么好?2017年七夕出生宝宝姓名大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