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消费市场大变天

长江后浪推前浪, 几家欢喜几家愁 。
今年双11依旧热闹, 却也是多年来最被“看淡”的一届 。
翻翻最近不少媒体的相关报道, 接在“双11”这个词后面的不是“哑火了”, 就是“追不动” 。
这一方面离不开各大电商平台今年的低调姿态, 比如作为主战场的淘系就有意避开了聚光灯, 没有实时显示GMV的在线大屏, 也没有激动人心的阶段战报 。 难怪有评论戏称, “双11不发战报, 就像过年不放鞭炮, 没内味儿了” 。
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 行业内外对今年消费市场状态的预期不抱乐观态度 。
相关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 。 2021 年10 月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 万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4.9% 。

2021,消费市场大变天

文章插图

这一数据与2019年的同比名义增长7.2%相比——考虑到去年疫情肆虐的特殊因素影响——并不尽如人意, 最近2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复合增长率也同样有所下滑 。
而从7月到9月的2个月里, 国内大消费指数跌幅超过15%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消费市场正在变天 。
1疫情影响也“长尾”首先有必要谈一谈整个消费市场恢复不及预期的原因 。
其实不难理解, 后疫情阶段, 供需两侧受到的影响仍在持续 。
其一, 线下消费场景余波未平 。 比如今年7、8月, 国内部分地区出现了疫情反弹, 7月20日南京出现本土新冠确诊病例, 到8月初的半个月时间里, 全国出现了14个高风险地区和197个中风险地区 。
当然, 随着防疫举措的稳健到位, 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但是对于消费者群体来说, 尽量避免线下消费场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逐渐成为了新的消费习惯, 这就影响了那些需要线下面对面的服务型消费复苏 。
其二, 线上消费就会激增, 实现对线下消费缺失的弥补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
因为疫情同样会刺激民众心理变化, 助推“预防性储蓄”的增长 。
这本质上是人们未雨绸缪心理的加重 。 即风险厌恶的消费者, 会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的生活水平下降, 更倾向于提前进行储蓄的行为 。
2021,消费市场大变天

文章插图

相关经济学研究显示, 这种行为往往要持续到风险消失的几个季度之后 。 比如在2003年“非典”期间, 北京城镇居民储蓄率直线上升, 直到2004年夏季, 在“非典”已经确定消失的三个季度后, 储蓄率才反向下降 。
如今的新冠比非典更加漫长, 波及范围更大, 也就导致了国内更多民众有意识的为防备风险进行储蓄 。
储蓄的增加自然相对抑制了消费的回暖 。
其三, 疫情对中低收入民众的收入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 。 早在去年年中就有调查显示, 受疫情影响, 低收入、低资产群体和自由职业群体的工资性收入下滑最严重, 其中年收入5万及以下群体的工资性收入降幅最大 。
今年上半年, 国信证券统计相关数据指出, 今外出农民工人数和工资离疫情前依然有距离 。
2021,消费市场大变天

文章插图

收入下滑, 自然就谈不上支出(消费)的增长, 这些都抑制了衣食住行等必需消费和低端消费的恢复增长 。
反而是高收入人群喜闻乐见的奢侈品、珠宝等高端消费恢复的更快 。 贝恩咨询统计数据指出, 疫情之下, 2020年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却逆势增长48%, 总规模达到了3460 亿元, 占比全球奢侈品超30%市场规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