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美团、阿里无人配送的“室内困境”( 二 )


“想要让无人配送快速落地 , 当前只有通过合作推进 。 ”某自动驾驶企业采购总监Tracy(化名)向我们表示 , “因为无人配送当前的市场、技术这些资源要素分别在几只手里 。 ”
这几只手的名字 , 分别为场景、技术、制造 。
一:场景迭代的合理需求
想要让无人配送迅速落地 , 很显然第一个要义就是有足够的场景需求来支撑 。 就像开一家川菜馆 , 厨子再地道 , 也得有爱吃辣的人才行 。
在当前的无人配送赛道上 , 存在两个巨大的需求场景 , 一是物流的末端配送 , 一是外卖等同城实时配送 , 共有三家以此为代表的火爆“川菜馆” , 即菜鸟、京东、美团 。 也因此 , 赛道上“爱吃川菜”的需求是完全存在的 。
那么菜鸟、京东、美团末端配送的生意做得岁月静好 , 为何要给无人化一个场景机会呢?
谈擎说AI认为 , 这主要是因为对当前末端配送主流玩家们而言 , 传统人力配送模式边际成本递减空间已经不大 , 这就给到了迭代的合理需求 。
我们以网友诟病的“万恶资本家”代表美团外卖为例 , 网友整天在骂外卖涨价、骑手可怜 , 那美团平台真有那么挣钱?我们看数据 , 2020Q2 , 美团外卖佣金收入127亿 , 仅骑手成本就100亿 , 占比高达近八成 , 确实“不挣钱”的美团外卖自然也满肚子委屈 。
不难发现 , 边际成本虽然会随着规模的扩大递减 , 但末端配送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产业 , 非边际成本占比极高 , 这个递减势必存在天花板 。 倘若能够无人化 , 边际成本就会成为大头 , 有菜鸟、京东、美团这样的大需求加持 , 相较于当前 , 成本势必会有一个可观的降幅 。
二:无人驾驶技术一片火热
场景这只手能给到需求 , 技术这只手自然就闲不住了 , 当前无人配送赛道上盘踞的技术方案研发者并不少 。
首先是场景自研派 , 没有出意外 , 菜鸟、京东、美团都在技术上坚定地走自研道路 , 并不希望让核心技术成为供应商的筹码 。
当前菜鸟的技术自研主要由菜鸟ET实验室负责推进 , 已经研发出了菜鸟小G等三款末端配送机器人;专注于“互联网+物流”的京东X事业部 , 无人车项目于2016年下半年投入研发;同年 , 美团成立W项目组 , 启动对特定场景下无人配送的研究 , 2017年 , 项目组提升为事业部 。
在“场景大户”的自研之外 , 供应商们也一片火热 , 百度无人车这座“黄埔军校”出身的朱磊创办的白犀牛 , 当前已与永辉、大润发、叮当快药等建立无人配送合作;新石器也已经为联邦快递中国市场提供无人配送技术支持 。
值得一提的是 , 致力于城市场景无人小车的毫末智行 , 早在去年就已经与阿里、美团签署了无人小车相关商业合同 。 不仅在阿里“小蛮驴”规模化量产方面开展了相关合作 , 今年4月 , 毫末智行与美团也正式发布了量产L4级无人车“魔袋20” 。
除此之外 , 赛道上的Apollo、一清创新、行深智能、驭势科技等公司都在技术供应商方面有所布局 。
三:整车供应商助力跨过产能地狱
场景+技术 , 落地就有了基础保障 , 但想要达到最终的规模化远景 , 第三只手是另一个基础 , 即整车制造 。
当前美团、菜鸟这些场景方的整车投放数量都在三位和四位数之间徘徊 , 永辉、大润发等的投放量则更少 。 但随着技术、法规逐步成熟 , 规模化是一个必然存在的门槛 。 从下图可以看到 , 盯着这个门槛的技术储备工作 , 赛道上早已开始进行 。

京东、美团、阿里无人配送的“室内困境”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