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美团、阿里无人配送的“室内困境”( 三 )


文章插图

(图源:辰韬资本)
不难发现 , 当前的无人配送赛道着实有些拥挤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自动驾驶想要在无人配送这一场景上快速落地 , 并非造一个“终结者”就能高枕无忧 , 而是需要三只手的合力 。 这就意味着“拥挤”的含义更像是“热闹” , 不失为一件好事 。
小结一下 , 合格或优秀的自动驾驶智能化软件实力 , 发达或完备的整车制造工业 , 体量足够大且较容易赋能的实际应用场景 , 三方力量叠加 , 将直接决定哪一股组合势力将率先走出无人配送的荒漠 。
那么在这三个要素资源里 , 分别存在什么难题和机遇?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阐述 。
现实骨感吗?在市场规模与“三只手”之外 , 关于无人货运的难点 , Tracy还在微信上向我们表示 , “规模成本和商业化 , (无人配送)都还得翻几个山 , 对了还有技术 , 不就是个L4吗?那有啥难的?”
当然 , 她并没有忘记在自己关于L4的这个结论后面加上一个“狗头”表情符号 。

京东、美团、阿里无人配送的“室内困境”

文章插图

诚然 , L4技术攀峰的时间成本早已在Robotaxi上让资本直呼“渣男” , 硬件测试工程师李畅(化名)也向我们表示 , “场景、制造能力都有 , 这就好比你要炒菜 , 什么食材都备好了 , 但家里燃气灶还没通 , 就是干着急 。 ”
至于Tracy所言的“规模成本和商业化”问题 , 我们认为与L4技术的不成熟同样不无关系 。
李畅向我们调侃 , “(现阶段)这些小车 , 一个个都像是行走的小金库 , 路测要是真遇到个懂行的 , 能给拆得一干二净 。 ”
具体来看 , “当前(无人配送小车)整车成本在50万左右 , 能压在20万的都已经很不错了 。 ”李畅说 , “但时间问题终归是时间问题 , 我们预测最终将会控制在5-10万之间 。 ”
也因此 , 当前无人配送赛道距离大规模商业化 , 首座要翻越的山就是成本 , 这是对当前技术不成熟的直接反映 。
到了实际使用场景上 , 当前无人小车的主要问题是存在“体验降级”的风险 。 为消费者升级体验往往是产品经理们的天职 , 但让消费者“体验降级” , 夸张点地讲 , 似乎是一件站在全人类对立面的事情 。
当前末端配送 , 除了菜鸟驿站和蜂巢等“取件式”服务 , 最主要的模式还有“交接式”服务 。
试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 , 寒冷冬夜里你点了一份外卖 , 外卖小哥可以保证你不踏出家门一步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 但无人配送终端如果做不到精确的点对点 , 你就需要跑下楼去小车里自取 , 这样的外卖可谓是“莫得灵魂” 。
谈擎说AI认为 , 任何的科技变革都是为了让体验再优化一层 , 而不是退化 。
这就为当前玩家们提出了类似于以下一连串式的技术问题:无人车怎么进公寓楼?
用无人机在末端解决吗?那么满大街的无人机安全问题如何保障?
不难发现 , 在“交接式”服务上 , 且不说未来让体验优化 , 单就保持用户体验原汁原味 , 似乎也是一件颇为棘手的事情 。
“室内困境”怎么办?我们来看当前赛道上的场景提供方 , 体验问题上 , 在外卖和顺丰、京东物流这样可以或是必须要送货上门的服务基础上 , 想要保证用户体验不被降级 , 难度无疑是很大的 。 也因此 , 单就落地技术复杂程度来看 , 美团、京东、菜鸟三家里 , 菜鸟的驿站式无人配送将会更容易实现 。
那么美团、京东体验更好的“交接式”服务真就无解了?我们不妨从“实现配送终端与接收人的面对面交接” , 这一直接难点入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