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夏贝尔濒临破产的背后 , 整个快时尚在国内市场经历着巨大的挑战 。 
近几年 , 快时尚行业的坏消息不断: 
2016年 , 英国快时尚电商ASOS以1000万英镑的代价结束在中国的运营;2018年 , “英国高街鼻祖”TopShop在进入中国的第六年宣告其在中国业务的终止;同年 , 快时尚品牌New Look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 英国的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几乎全军覆没 。 
2018年 , 成了快时尚品牌们的分水岭 。 
2019年 , 美国快时尚品牌Forever 21第二次从中国市场败退 。 上海南京东路红极一时的旗舰店 , 如今没了它的任何标志 。 
巨额的亏损支撑不住过度的扩张 , 疫情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2020年 , 欧洲快时尚品牌C&A接连退出国际市场 , 并将其中国业务出售给总部位于北京的私募股权公司中科通融;快时尚巨头Zara、H&M也没能逃脱掉 。 
但就在快时尚在国内大撤退的时候 , “中国版的Zara们”在国外混得风生水起 。 

文章插图
受疫情影响 , 海外的消费者转向线上 , 这给电商零售平台带来了持续利好 。 2020年 , SHEIN以653亿的营收收关 , 同比增速高达308% , 实现了连续6年超100%增长 。
跟随者Cider、心潮无限、两氢一氧等品牌接连成立 , 并获得连续融资 。 就连阿里也在海外上线了快时尚APP——AllyLikes , 南极电商也成立了跨境电商独立站Fommos 。
还值得注意的是 , 不管是SHEIN还是PatPat等跨境电商 , 都是DTC模式 。 一端掌控着供应链 , 另一边和消费者直接接触 , 实时接受市场反馈 。
DTC不是新赛道 , 但被催成了新风口 。
万亿服装行业大变革很多人不禁发出疑问 , 快时尚的“大败退“到底败给了谁?
中国快时尚行业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 , 其间经营策略、营销渠道、市场格局等方面早已风云巨变 , 质量低劣的快时尚品牌已经不能单靠低价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
快时尚们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 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群体的大变迁 。 不会有人永远年轻 , 但永远有年轻人 , 如同时尚和服装行业也是个轮回 。
尤其是 , 千禧一代和Z世代成为消费主要人群 , 快时尚更不受欢迎 。 而他们的败退 , 也为本土服饰的崛起腾出了一片可观的市场空间 。
快时尚的摇摆给了国内服饰品牌两次机遇 。
【年融资超百亿,这个万亿赛道正被「国潮」改造】一次是2014年“淘品牌”的兴起 , 当时图文带货风头正盛、平台内部流量倾斜 , 以雪梨、大喜为代表的淘系服装品牌风靡一时;第二次则是2017年 , 伴随以抖音、B站、小红书为代表的新营销渠道迎来爆发期 , 更多擅长通过新媒介展示自己的品牌展露头角 。
快时尚的优势在于相对亲民的价格 , 短板则在于复刻大牌元素 。 这使得其设计流于平庸、同质化严重 , 且经常被诟病抄袭;此外 , 偏欧美式的裁剪款式 , 越来越不符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 , 既无个性 , 也没有高颜值 , 质量还不好 。
快时尚的“快“也被”打脸“ 。 Zara 可以在21天完成选款、打版、制作、上新到门店 , 现在国内更快 。 如淘宝网红店“钱夫人家/雪梨定制”一款单品从原材料纱线制造到成品 , 工厂出货上线只需12天;阿里新制造平台样本“犀牛工厂”只需7天 。
更重要的是 , 快时尚品牌当年引以为傲的SPA模式(一种从商品策划、制造到零售都整合起来的垂直整合型销售形式)也被电商们打破了 。 国内供应链愈加完善 , 直播带货使得库存不再积压 , 对整个服装行业都进行了重构 。
- 深度不超过600的海尔冰箱 冰箱品牌排行榜前十名海尔
- 年轻人小本创业项目知乎 农民创业项目知乎
- 为什么有些中年妇女喜欢天天跳舞?
- 立秋以后不吃瓜吗 立秋以后怎么吃
- 立秋以后还热吗 立秋注意事项
- 男孩身高体重标准表2020
- 时隔八年后,微信群聊对淘宝链接敞开了大门
- 这些销量超高的底妆大单品,每个单品都能支撑起一个品牌
- 微胖才是好?俄科学家历时73年追踪研究,发现体重与死亡的关系
- 太原市清理无牌照共享单车超3800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