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幼儿性格培养如何引导

幼儿的各种行为,或多或少都被打上了家长的烙印 。因此,家长在养育幼儿过程中,有必要时刻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把好他们性格的“风向标” 。
 
家长态度影响幼儿安全感的建立
 
美国心理学教授埃德·特罗尼克做过一项关于表情的经典实验 。实验之前,母亲微笑着和婴儿说话、逗他、摸他,和他愉快地互动,两人都很开心,气氛轻松愉悦,婴儿很享受这个过程 。实验开始,母亲转过头去,再次回头时换上一张没有表情的脸 。婴儿还是笑着和母亲互动,但是一会儿就察觉出母亲不对劲,便开始做各种表情和动作想引起母亲的回应,可母亲依旧面无表情 。婴儿慢慢变得不安起来 。最终,婴儿彻底崩溃,大哭起来 。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人在婴儿期就可以感知母亲的情绪 。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情绪,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当母亲对婴儿积极回应时,婴儿是开心的、安全的;当母亲对婴儿消极回应时,婴儿是焦虑的、恐惧的 。由此可以推测,积极、充分、有效地回应孩子,能够让孩子对外界产生信任感,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人格,发展对周围人的信任感与积极的爱的联结,有利于孩子发展出安全型依恋,这份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足以支撑孩子去探索世界 。反之,孩子在婴儿期缺乏持续的、足够的爱的回应体验,需求没有被满足,就很难建立对世界的信任,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 。
 
因此,当孩子要求家长回应时,比如评价他画的画、为他讲解绘本时,家长一定要有一个温和而积极的态度 。即便是在忙,也要温柔地跟孩子说,而不能用冷漠、不耐烦等表情回应孩子 。
 
家长为幼儿处事方式提供示范
 
“你,别碰杯子!”5岁的莉莉用手指着来家里做客的好朋友芳芳严肃地说 。芳芳一下子被吓哭了,芳芳妈妈赶紧去哄女儿 。在旁边目睹这一切的莉莉妈妈十分尴尬 。但她突然惊讶地意识到:这不就是自己平常对待莉莉的方式吗?原来,莉莉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学会了妈妈的行为 。
 
家庭成员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原生家庭对儿童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价值观、心态、爱的能力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所言:“(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如同一张白纸,而家庭就是一个染缸,当这张白纸进入染缸,就会不由自主地被浸染成父母一样的颜色 。很多时候,这种浸染是不自觉的 。这就造成无论家长的行为是好还是坏,孩子一概都会吸收,内化成自己的处事方式 。因此,作为家长,应当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注意为幼儿营造一个好的浸染环境,以期对幼儿产生良性影响 。
 
培养幼儿好习惯要讲策略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如果幼儿在这一时期没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那么以后也很难建立起来 。但幼儿的习惯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家长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策略去引导 。
 
例如,如何让一个不愿意收玩具的幼儿养成遵守秩序的习惯?首先,家长可以告诉幼儿为什么要收玩具,比如可以让房间变得更整洁、可以使所有的玩具不丢失 。但这种讲道理的方式未必总会有效 。那么,家长还需要充分发挥智慧,抓住其他重要的教育契机 。比如幼儿第一次主动收玩具时,及时表扬:“你会主动收玩具了,真棒!”以后每次都这样,幼儿自然就会慢慢喜欢收玩具了 。还可以在其他人面前表扬幼儿,他慢慢就会朝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了 。最后,习惯成自然,幼儿每次玩过后就会主动收玩具 。当然了,这个办法是因人而异的,要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