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筛查有哪些真相?查与不查一个样

现在很多人谈癌色变,都希望早发现、早治疗 。人人都去检查,健康体检都要带上癌症指标的检查,这个真的有用吗?下面5号网小编带大家来看一下癌症筛查有哪些真相?查与不查一个样 。
癌症筛查有哪些真相这是韩启德院士在2016年‘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我并不提倡健康人做癌症筛查,因为早期筛查出癌症后,其实死亡率也并没有降低,这样的检查其实意义真的不大 。”在这里,韩院士用多个国家的权威调查来举例:
1. 前列腺癌案例——检查半天患癌的人反而增多了!
“美国有一个研究,76000例病人,55-74岁的男性,一半人每年测一次前列腺癌检查,同时另一半人不做检查 。一段时间后结果是筛查组发现前列腺癌每1万人是108人,不做检查组只有97人/万人,也就是说前列腺筛查以后发现的病人多 。但是13年以后这两组检查和不检查,死于前列腺癌的人没有任何差别 。”
2.乳腺癌案例——检查不检查对存活时间没有影响!
还有个例子很轰动,加拿大的专家在2016年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他们以近9万个40岁以上女性为样本,一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房钼靶X线检查,另一半不做,结果发现,最初五年每年做检查的这一组检测出666名癌症病人,另一组是524个癌症病人,病例增加了27%,但是死亡率没有差别 。也就是说四十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做一次检查,对她死于乳腺癌没有任何影响 。”
3.肺癌案例——筛查和不筛查死亡率几乎没差别!
美国有一项针对45万人的大样本研究,做各种筛查办法和不筛查比较,发现每年做X射线胸片和不筛查的两组人死于肺癌的几率几乎没差别,每年做两次以上高频度的X射线胸片检查的这一组,肺癌死亡率反而增高 。
由这么多个数据佐证显示:即使做癌症筛查,检查出癌症的人,和没有做癌症筛查、几十年后同样死于这种癌症的人,存活时间大致是一样的,死亡率也是一样的 。换句话理解,也就是你检查忙活半天、经历了各种手术治疗后,依然没能延长自己的寿命 。

癌症筛查有哪些真相?查与不查一个样

文章插图
癌症的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快速型:“体检怎么都查不出来,一旦查出来在极短的时间内没救,比如大部分食管癌、胰腺癌 。”
第二类是渐进型:就是从慢慢变大到死亡,早期检查出来后,做手术治疗以后有治愈的希望 。比如结肠癌、子宫颈癌,这种筛查效果好一些 。
第三种是自愈型: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癌症发展是很缓慢的,或者就不变,或者它就消失,就像我们得过肺结核和肝炎的人自己没发现而已 。我们可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是否做筛查 。
不建议人人做癌症筛查
医学人文学者说,早发现的手段就是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大面积人群筛查,即“大海捞针”的办法,对它的耗费与效益比有待商讨 。2008年和2009年,北京市政府投入2亿多对全市133万妇女癌症筛查,宫颈癌筛查75万例,确诊宫颈癌72例;筛查乳腺癌57万例,确诊乳腺癌241例;其他妇科肿瘤17例 。“以此推算,对全国妇女进行两癌筛查,国家能否承担得起?”除了耗费与效益评估,更难的是查出后怎么办?
1、手术切除=白挨一刀 。如果进行早期干预,比如切除早期病灶或基因调控,但其中很大部分最后并不演变为重症的人等于“白挨一刀” 。
2、定期检查=自我伤害 。如果随访观察长期多次CT等检查对人体会带来伤害 。
3、心理负担=诱发病灶 。更要命的是还有心理负担这个难题 。一些癌症会潜伏10年甚至20年,而早期筛查出来的人带着“癌症”的帽子,将背负难以预知的心理阴影,这也可能诱发机体病灶发展、变化 。21世纪我们需要重新看待癌症!鉴于现代科学手段能早期发现在乳房、前列腺、甲状腺、肺等器官上的变异,这种变异并不一定最终发展成为癌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顶尖工作组在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文,呼吁能有一个21世纪的癌症新定义 。他们的出发点是:第一,消除人们心理和身体上的负担,第二,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在韩启德看来,对早期发现的“癌种”,不能采取“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人”的轻率举措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