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联络领域“行家里手”,这位民警如何做到被人认为是一名“老挝人”?

12月13日 , 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民警保勇成终于随第112次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编队返航归国 , 他已经值守在中老缅泰联合巡逻执法驻老挝班相果联络点近4个月了 。
【对外联络领域“行家里手”,这位民警如何做到被人认为是一名“老挝人”?】

对外联络领域“行家里手”,这位民警如何做到被人认为是一名“老挝人”?

文章插图

“翻译是一门艺术”在保勇成眼中 , 翻译是一门艺术 。
2011年12月 , 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联合指挥部正式挂牌成立 , 老挝国防部总参谋部边境局派出副局长端玛拉中校进驻四国联合指挥部 , 保勇成负责与老挝执法人员的日常交流和生活保障工作 。
初次与老方高层领导打交道 , 保勇成深知中方展现给老方的第一印象非常关键 , 这将直接关乎到日后双方执法合作能否顺利深入的进行 。
“在这样的外事活动中 , 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 , 而不仅仅是将翻译任务完成 。
”回想起与老方高层领导的初次见面 , 保勇成在见面之前 , 已经做了全盘的考虑 。
如何做到高效协作、沟通无间?如何做到守望相助 , 共克时艰?如何在交往中展现中方的亲和力、感召力 , 让老方对中方更信赖、更支持……面对这种种难题 , 保勇成下了大量功夫去思索实践 。
凭借语言优势 , 抱着真诚态度 , 遵循遇事相约制度 , 及时翻译交换意见 , 确保沟通精准、及时 , 这样的筹备工作耗时近半个月 。
初次与老方高层领导见面后 , 保勇成就搬进了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联合指挥部 , 每天 , 他都与老方工作人员同吃同住 , 业余时间还组织双方交流烹饪中老美食 , 进行“厨艺大比拼” 。
这样的交流进行了8个月 , 最开始 , 保勇成发现 , 自己学会的老挝语实际上和老挝官方使用的语言并不一样 , 尤其是在警务专业词汇方面 , 若是用之前学过的老挝语与老方工作人员交流 , 往往沟通不畅 。
因此 , 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及时通过会议、交流考察等时机向老方传播中国文化及中方态度 , 逐渐拉近了双方距离 , 增进了双方默契 。
这使得紧急上马担任老挝语翻译的保勇成有了“喘息”的机会 。
利用休息时间 , 保勇成主动与老方工作人员学习专业术语 , 为了表述得更准确和流畅 , 一段时间内 , 保勇成干脆每日只用老挝语交流工作 , 终于实现了通用语言到专用语言的灵活转化 。
8个月的友好相处中 , 保勇成终于赢得了老方的认可 , 真正打消了老方对执法合作的顾虑 , 还由此结下了双方深厚的情谊 。
不少老方工作人员在回国的告别仪式上 , 依依不舍地拉着保勇成的手表示:“老方一定会坚定不移支持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工作!”到如今 , 如果保勇成不主动说起汉语 , 大家都会认为他是一名“老挝人” 。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初 , 中国公安部原边防管理局与老挝国防部边境局举行会谈 , 双方共同磋商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合作谅解备忘录初稿 , 保勇成全程参与并担任会场翻译 。
在会谈中 , 老方并不理解纪要和记录的区别 , 坚持要用熟悉的会议记录的形式定稿 。
此时 , 保勇成站了出来 , 凭借其精湛过硬的老挝语功底 , 详细向老方解释了记录和纪要的区别 , 表达了双方部长即将签署机制内容的严肃性和法定性 , 最终老方通过讨论接受了中方意见 , 确定以会议纪要形式定稿 。
终于 , 2013年5月10日 , 中国公安部部长与老挝国防部部长在北京正式签署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合作谅解备忘录 , 中老双方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合作正式有了相应法定文本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