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价值创造的游戏化设计思维( 二 )


回归价值创造的游戏化设计思维

文章插图

图 游戏在58产品环境中的定位探索
在用户价值上 , 初期我们根据已有58用户画像研究资料 , 结合自身经验从马斯洛需求层级、业务诉求、游戏偏好和期望快速构建4类潜在用户画像便于理解:无聊宝妈、孤单中青年、漂泊青年、时尚青年 。 (由于是临时画像 , 后期将根据真实用户调研逐步修正)例如无聊宝妈和时尚青年更需要社交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 孤单中年和漂泊中年更需要物质和社会认同的满足 。
回归价值创造的游戏化设计思维

文章插图

图 临时用户画像快速构建辅助理解
要做到吸引用户留下来 , 并不仅依靠物质利诱 , 应允许用户将理想的生活和自我投射在虚拟环境中 , 获得归属感和自我成就感 , 这种内在动力的驱动可以让用户与品牌形成更强的粘性 。 例如虚拟人生游戏中 , 玩家设计自己理想的生活和人物角色 , 间接认为就是自己 。 由于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 玩家会在网络社区分享、交流和设计游戏内故事 。
回归价值创造的游戏化设计思维

文章插图

图 虚拟人生游戏(摘自百度图片)
我的家游戏除了通过物质奖励激励用户 , 更深层地可以为用户带来现实世界无法获得的“趣味”价值 。 从注重内驱力的自我决定理论来看 , 这种“趣味”包括对自我选择和行为的主动权掌握的自主感;对目标具有强烈信念 , 能从互动中获得良好反馈 , 从而相信自己可以胜任的胜任感;以及感到自己与他人有情感联结的归属感 。
回归价值创造的游戏化设计思维

文章插图

图 激发用户内驱力
这种愉悦与用户底层诉求息息相关 , 例如渴望获得他人尊重的男性用户通过升级解锁勋章获得成就感 , 渴望获得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的女性用户偏好家居装扮和DIY玩法等 。 而当产品实现用户的三种内驱力 , 就可以实现动机内化 , 即用户不再一味追求物质奖励 , 而是将获得奖励作为激发内心愉悦的方式 。 在我的家游戏中 , 通过小角色和家具变干净的正反馈 , 让用户做家务玩法中不是因为赚到金币感到愉悦 , 而是感受到清扫行为给虚拟世界带来的积极反馈 。 后期也将根据用户驱动力类型进行差异化玩法设计 , 让不同类用户可以在游戏中获得“趣味”价值 。
回归价值创造的游戏化设计思维

文章插图

图 我的家清洁玩法路径设计
04
游戏故事与玩法系统搭建
好游戏也是个好故事 , 让用户自愿参与 , 让产品故事深入人心
一个小且完备的游戏机制就可以让用户体验到短暂的快乐 , 例如抽盲盒游戏或者大转盘就可以充分利用人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 让用户沉迷其中 。 但游戏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 游戏除了让用户获得操作体验上的快感 , 游戏也具有传播和教育的价值 。 好游戏可以讲述一个生动的品牌故事 , 用户通过故事去了解品牌 , 间接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归属感 。 例如蚂蚁森林的故事是:只要在手机上种一棵树 , 就可以在现实沙漠里种棵树 , 为保护自然贡献一份力量 , 从而获得朋友的认同和崇拜 , 自然觉得支付宝做这个事情很有意义 。
另外 , 用户可以通过游戏故事去了解服务和产品 , 这也是一种商品曝光的途径 。 例如淘宝人生中 , 用户将自我投射在虚拟角色中 , 当给角色买好看衣服时 , 也是在给自己试装的过程 , 间接激发对实体商品的兴趣 , 从而实现向真实商品页的转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