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就没出来一个SpaceX?


中国,怎么就没出来一个SpaceX?

文章插图

作者|周峰
编辑|白瑞
如果从地球进入太空的费用 , 与一张往返北京和广州的机票价格相当 , 你要不要考虑“上次天”?
这不是玩笑 。 根据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创始人伊隆·马斯克的计划 , SpaceX正在研发的Starship星际飞船未来会将火箭发射成本降低到每千克10美元——如果按100千克作为标准体重计算 , 普通人仅需1000美元(约合6338.2元人民币)便可进入太空——这个价格约等于往返北京广州两地的全价经济舱机票 。
对普通人而言 , 太空旅游从未如此触手可及 , 而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 , 是航天器的回收和复用——这在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降低航天发射成本的有效手段 , 率先验证了这一点的SpaceX自然成为了全球民营航天企业的追赶目标 。
作为已经实现空间站载人运行 , 实现月球和火星着陆探测的航天大国 , 中国理论上同样应该是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生长的沃土 。
然而自国务院在《2016的中国航天》白皮书中 , “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 , 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以来 , 中国却一直没有取得类似SpaceX的成果 。
难道说 , 中国缺少产生SpaceX的土壤?商业航天到底应该如何赚钱呢?
中国,怎么就没出来一个SpaceX?

文章插图

为什么中国没有SpaceX?
SpaceX 2015年成功回收火箭助推器之后 , 真成投资便开始深入研究商业航天领域 。 但到2019年 , 这家机构还在观望 。
真成投资联合创始人李剑威向创业邦表示 , 当时中国很多企业选用的技术路线在国际市场上很难具有竞争力:“2019年SpaceX已经多次完成了火箭的回收复用 , 但他们从最开始用的就是液体燃料火箭 。 ”
顾名思义 , 两种火箭的不同之处在于燃料的储存和使用上 。 固体燃料火箭因为便于部署 , 大多被用于弹道导弹发射 , 是十分成熟的军用技术 。 直接转化用于民用卫星发射 , 在商业逻辑上是一条比较稳妥的路径 。
但固体火箭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无法回收和复用 。
正因为如此 , 真成投资在2019年对民营航天领域作阶段性总结时 , 一度悲观地认为中国此后不会诞生如SpaceX一般的公司 。
直到今年1月 , 真成投资才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标的” 。 国内民营航天企业深蓝航天近日获得了真成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 这家企业在2021年完成了两次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试验 。 在两次试验中 , 试验箭被分别发射到距离地面10米和100米的高度后 , 平稳下降完成软着陆 。
实际上 , 国内并非没有计划选择液体燃料火箭路线的企业 。 包括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在内 , 较为知名的国内民营航天企业 , 都已经将公司发展的战略方向 , 锁定在了液体燃料发动机上 。
在早前的媒体采访中 , 其中一位企业的创始人道出过初期选择固体燃料火箭的缘由:趟出通路 。 在这位创始人眼中:中国民营火箭能够完成生产、制造、审批、发射全流程 , 本身就是一个重大里程碑 。
并不是说通过研发液体燃料火箭 , 就无法达到这座里程碑 。 但对于创业企业而言 , 这条路线上有一个巨大的敌人:时间 。
相比采用成熟技术 , 液体燃料火箭研发需要更长的投入周期 。 从公司成立 , 到首次成功发射液氧煤油火箭 , SpaceX经历了6年的研发 , 期间经历多次失败 , 公司一度濒临破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